,十年没种出任何东西,你们去那里试验。”
接下来的一天,叶云天三人在卡伦的带领下,来到了那片“死土区”。这里的土地是深褐色的,硬得像石头,连野草都长不出来。王磊从云舟3号里搬出AI播种机——这台机器比1号宇宙的初代机型小了一圈,却能自动适配不同星球的土壤硬度,还能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播种深度。林月瞳则拿出土壤监测仪,插入土地后,终端上立刻跳出数据:“氮含量0.1%,磷含量0.05%,钾含量几乎为零——比我们之前改造的‘最贫瘠区’还要差。”
叶云天点点头,让王磊把“月瞳素改良肥”拿出来——这种肥料是第十六部的科技成果,能缓慢释放养分,还能修复土壤的板结结构。AI播种机启动后,发出轻微的嗡鸣,在土地上划出整齐的沟壑,种子和肥料同步播撒,不到一小时,两亩地就全部种完了。
卡伦和防御队的人全程围观,有人小声议论:“这么硬的土,播了种也发不了芽吧?”“说不定又是骗人的,等明天他们就该找借口了。”
林月瞳听到了,却没反驳,只是在土地周围装了四个小型监测器:“这是生长监测器,你们可以随时看数据——要是有任何异常,我们立刻停止。”
接下来的两天,卡伦每天都会来“死土区”看一眼。第一天,土地没什么变化;第二天,土壤的颜色稍微浅了一点,却还是没动静。防御队的队长——卡伦的儿子凯恩,忍不住嘲讽:“我就说吧,都是骗人的,明天你们该滚了。”
叶云天没说话,只是盯着监测器的数据——数据显示,种子已经开始吸水膨胀,根系正在缓慢生长,只是还没破土。
第三天清晨,天刚亮,卡伦就带着人来了。他走到“死土区”前,突然停住了脚步,眼睛瞪得大大的——只见深褐色的土地上,冒出了一层嫩绿色的芽尖,密密麻麻,像给土地铺上了一层绿毯。
凯恩也愣住了,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芽尖——那是真实的、带着水分的嫩芽,不是投影,也不是幻觉。“这……这怎么可能?”他喃喃自语,“这片地十年没长过东西了,你们的种子……”
林月瞳笑着调出监测器的数据:“我们的小麦3.0品种,发芽周期是48小时,而且根系能分泌‘土壤修复酶’,慢慢改善土地的板结。你们看,现在土壤的氮含量已经升到0.3%了,磷和钾也在缓慢提升——等小麦成熟后,这片地就能种你们自己的作物了。”
卡伦站起身,看向叶云天,眼神里的警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渴望。“你们的科技,真的能帮我们。”他顿了顿,“你之前说,需要我们做什么?‘时空支点’是什么?”
叶云天拿出全息星图,指着A银河系的位置:“在1号宇宙和3号宇宙的边缘,出现了‘时空裂缝群’,能量很强,会吞噬整个宇宙的时空。我们需要在A银河系找一个‘支点’,搭建信号装置——就像渔网的‘网眼’,四个支点的信号连起来,能形成一股推力,把宇宙推离裂缝群。蓝星A的位置很合适,而且你们的科技水平,能帮我们维护信号装置。”
他顿了顿,补充道:“事成之后,我们会把所有农业科技资料交给你们——包括高产种子、土壤修复技术,还有AI播种机的制造图纸。我们要的,只是你们的合作,不是你们的资源。”
卡伦沉默了几秒,转头看向身后的族人——他们的脸上满是期待,毕竟,能让“死土”变良田,能让家人不再挨饿,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答应合作,”卡伦伸出手,“蓝星A愿意做1号宇宙的‘时空支点’。”
叶云天握住他的手,感受着对方掌心的粗糙——那是常年劳作的痕迹,也是对土地的敬畏。“谢谢。我们现在就开始搭建信号装置,需要你们帮忙找一个‘时空能量稳定区’——通常是海拔较高、地质稳定的地方。”
凯恩走上前,挠了挠头,语气比之前温和了许多:“我知道一个地方——北边的‘圣山’,海拔3000米,从来没有过地震,应该符合你们的要求。”
当天下午,叶云天三人就和蓝星A的族人一起,把信号装置运到了“圣山”。装置启动的瞬间,淡蓝色的信号波直冲云霄,在A银河系的星空中划出一道微弱的光痕——那是1号宇宙的第一个“时空支点”,也是“流浪宇宙大计划”的第一步。
右边:3号宇宙·E银河系——月瞳号的共情捷径
3号宇宙的星空,比1号宇宙多了一丝绿色的光晕——那是E银河系的“星尘带”,也是月瞳号的航行路标。
叶云天(3号)坐在月瞳号的主控舱里,看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这台月瞳号已经不是第十六部里的“农业探测机”了——经过改造,它变成了“跨银河探测器”,舱体外侧加装了“空间跳跃引擎”,内部则搭载了三台“AI农业机器人”,不仅能进行农业演示,还能直接搭建信号装置。
“还有15分钟抵达绿星E,”林月瞳(3号)的声音从副驾传来,她调出绿星E的资料,“这颗星球以农业为主,百年前曾大力发展‘工业化农业’,用化学药剂催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