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海龙镇郊的实验室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
“云月号”
穿越机静静矗立在中央,机身的冷却剂残留已经被擦拭干净,只有能量导管接口处那枚银戒指的淡淡压痕,还能让人想起几小时前的惊心动魄。
叶云天坐在监测台前,面前摊开了三张图纸:最上面是太爷爷叶敬之留下的原始设计图,中间是他之前简化的“轻量版”
图纸,最下面则是一张空白的绘图纸——这是他准备绘制新方案的载体。
林月瞳端来一杯热咖啡放在他手边,看着那张布满修改痕迹的轻量版图纸,轻声说:“之前为了追求启动度,你删掉了11处冗余设计,其中就包括神经链接芯片的中转功能。”
她用手指点了点原图纸上红笔标注的“接口冗余区”
,“太爷爷当年特意在这里写了‘留有余地,方无后患’,我们之前确实太急了。”
叶云天拿起咖啡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却驱不散眉宇间的凝重。
他伸手抚摸着原图纸上泛黄的褶皱——这张图纸他看了不下百遍,却直到今天才真正读懂那些“冗余设计”
的意义。
“之前总觉得原图纸太笨重,启动流程要多花半分钟,不符合‘便捷穿越’的目标,”
他苦笑一声,“现在才明白,那半分钟,是保命的半分钟。”
他打开电脑,调出前3o3次实验的失败数据,与原图纸的设计参数逐一对比。
思维加处理器虽然已经关闭,但刚才危机中高运转的思维惯性还在——那些因为简化接口、删减冗余导致的能量紊乱、锚点松动案例,此刻在他脑海中清晰浮现:第127次实验因删去“能量缓冲阀”
导致导管爆裂,第256次因省略“信号滤波模块”
引时空锚点漂移,第3o3次,则是因为跳过神经链接芯片的中转,差点酿成爆炸。
“第一步,先把所有冗余设计恢复回去。”
叶云天拿起绘图笔,在空白绘图纸上画出穿越机的主体轮廓,然后在“视觉穿透镜片”
与“空间折叠信封”
的接口处,重重画了一个六边形的模块——那是神经链接芯片的位置,“不仅要恢复,还要强化。
比如这个芯片,之前只用了单通道滤波,这次改成双通道,就算一个通道出问题,另一个还能兜底。”
林月瞳凑过来,看着他在图纸上标注的参数:“双通道滤波会增加芯片的负载吧?会不会影响启动度?”
“不会,”
叶云天摇头,调出芯片的升级方案,“吴学霸之前给过我一个芯片优化程序,能提升3o的运算度,刚好能抵消双通道的负载。
这样既保留了冗余,又不会拖慢启动时间——鱼和熊掌,这次要试着兼得。”
他的笔尖继续移动,在能量导管的接口处画了一个环形凹槽:“这里要加一个固定装置,专门用来安放那枚银戒指。
之前是临时套上去的,稳定性不够,现在做成嵌入式凹槽,让戒指能牢牢卡在接口上,随时挥稳能作用。”
他顿了顿,又在穿越机顶部画了一个可调节高度的挂钩,“钟摆也不能再像今天这样随便挂,这个挂钩要能精准调整钟摆的高度和角度,确保它的共振频率能随时与‘力量增幅核心’同步。”
林月瞳的眼睛亮了:“你是想把钟摆、戒指这些祖辈的东西,变成穿越机的固定组件?”
“不止是固定组件,是核心稳控组件。”
叶云天加重了语气,伸手拿起桌上的铜制罗盘,将它放在绘图纸旁,“你看这个罗盘,现在盘面上的2o个星点能和穿越机的2o个核心零件对应,亮度还能反映零件的能量状态——这简直是天然的‘故障预警仪’。
我要在监测屏上加装一个‘罗盘同步模块’,让星点的变化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提前预判零件问题。”
他说着,在绘图纸的“监测系统区”
画了一个小型罗盘的示意图,用数据线将它与穿越机的2o个核心零件接口连起来:“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通过仪器监测数据,还能通过罗盘的星点直观判断状态——双重监测,双重保险。”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实验室里只有绘图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
声和电脑键盘的敲击声。
叶云天时而低头绘图,时而对照原图纸修改参数,时而与林月瞳讨论装置的安装细节。
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时,一张全新的穿越机图纸终于完成了:主体保留了轻量版的流线型设计,确保“便捷穿越”
的优势;关键接口处恢复并强化了冗余设计,增加双重保障;钟摆、银戒指、罗盘则作为“核心稳控组件”
,被精准地整合进机身结构,与现代科技无缝衔接。
林月瞳将新图纸扫描进电脑,用模拟软件进行稳定性测试。
屏幕上的穿越机模型开始运转,能量曲线平稳得像一条直线,时空锚点的锁定强度数值稳定在“95”
——而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