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2o年的海龙镇,主街后巷的一间小平房里,永远亮着蓝色的电脑屏幕光。
26岁的蒋锐坐在堆满零件的工作台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屏幕上滚动着一行行绿色的代码——他正在帮镇上的市修复收银系统漏洞,刚才市老板急得跳脚,说系统突然卡住,收不了钱,怀疑是被黑客攻击了。
蒋锐在镇上小有名气,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是个“电脑通”
——从装系统、修硬件到查漏洞、做简单的网络防护,没有他搞不定的。
镇上的人都叫他“蒋黑客”
,虽然他从没真正黑过别人的系统,只是对信息安全格外痴迷,总说“数据里藏着比人心更诚实的真相”
。
“搞定了。”
他敲下最后一个回车键,屏幕上弹出“修复完成”
的提示框。
他拿起手机给市老板消息:“系统漏洞补好了,不是黑客攻击,是数据库日志满了,以后每周清理一次就行。”
放下手机,他揉了揉酸的眼睛。
工作台的角落里,放着一台刚修好的旧笔记本电脑——是隔壁王阿姨的孙子送来的,说开不了机。
蒋锐刚才检查过,是硬盘坏了,他换了个新硬盘,正准备装系统时,现笔记本的b接口里,还插着一个不起眼的黑色u盘。
“还有这东西?”
蒋锐皱了皱眉,拔下u盘。
这u盘看起来很普通,塑料外壳,上面没有任何品牌标识,只有侧面用激光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不凑到眼前根本看不清。
他试着把u盘插进自己的电脑,想看看里面有没有王阿姨孙子的资料。
电脑弹出提示:“无法识别的b设备”
。
“坏的?”
他换了个b接口,还是一样。
他打开专业的硬件检测软件,软件竟然显示“无此设备”
,仿佛u盘根本不存在。
他又试了格式化——不管用fat32还是ntfs格式,都提示“无法完成格式化”
。
“有点意思。”
蒋锐来了兴致。
他搞电脑这么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的u盘——既不是硬件损坏,也不是加密锁,更像是一个“透明”
的设备,能被物理识别,却无法被系统读取。
他凑到台灯下看u盘侧面的小字,终于认出是:海龙镇海天街8号。
“海天街?”
他愣了愣。
他为了帮人修电脑,跑遍了海龙镇的每一条巷弄,连最偏的“狗尾巴胡同”
都知道,却从没听过“海天街”
。
他把u盘放在一边,先给旧笔记本装了系统,打算等有空了再研究这个奇怪的u盘。
晚上,蒋锐躺在床上刷手机,突然想起那个u盘,又爬起来把它插进电脑。
他打开一个自己写的简易数据嗅探工具,想试试能不能捕捉到u盘的信号——就在工具启动的瞬间,电脑屏幕突然开始疯狂滚动数据:
“19216811o2购物记录:牛奶2箱、面包5袋”
“138xxxx5678短信:明天上午9点取快递”
“91ifi名称:老李家的网密码:”
“市收银系统:库存数据更新失败”
蒋锐猛地坐直了身体——这些不是u盘里的数据,而是周围电子设备的碎片信息!
他的工作室在巷弄中间,周围有三户人家、一个小市,这些数据明显是从他们的手机、路由器、收银系统里“飘”
出来的,被u盘自动拦截并存储了下来。
“这是……信息拦截器?”
他的心脏“砰砰”
狂跳。
他试着移动u盘的位置,数据来源也跟着变——放在窗边时,能拦截到百米外咖啡馆的91ifi信号;靠近手机时,能捕捉到手机后台运行的app数据;甚至能“感知”
到镇上电信基站的信号波动,像能“听”
到数据流动的声音。
更神奇的是,他现自己对网络漏洞的敏感度也大幅提升。
以前要花半小时才能找到的系统漏洞,现在只要盯着屏幕,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漏洞的位置和修复方案;他试着用u盘连接市的收银系统,能清晰“看到”
数据传输的薄弱点,还能简单地“引导”
数据流向,避免之前的卡顿问题。
“太牛了……”
蒋锐盯着u盘,眼睛亮得像电脑屏幕。
他不是没想过有这样的设备,但只在科幻小说里见过——没想到现实中真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蒋锐用u盘做了不少“好事”
:帮镇上的小学修复了校园网漏洞,避免学生信息泄露;帮王阿姨的孙子找回了误删的毕业论文;甚至现了一个试图窃取镇上银行用户数据的钓鱼网站,及时报给了派出所。
派出所的张警官来感谢他时,惊讶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