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拓扑题里的公园长椅坐标
叶可南的指尖在触控板上轻轻滑动,全息屏幕上的时空拓扑模型随之旋转,呈现出复杂的克莱因瓶结构。
模型表面的蓝色光线沿着预设轨迹流动,在某个节点突然卡顿,弹出一行红色提示:【隐藏条件未触,拓扑闭环无法形成】。
这是父亲叶云天留下的最后一道题。
纸张泛黄的手稿上,叶云天的字迹力透纸背:“给定三维空间中任意两点a(x?,y?,?)与b(x?,y?,?),若存在时间参数t∈[o,1],使得空间褶皱系数f(t)=s(πt)·√(x2+y2+2),试求a、b两点在时空折叠状态下的最短路径。”
叶可南解了三个月。
从微分几何到黎曼猜想,他调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数学工具,却始终卡在“隐藏条件”
上。
直到今天凌晨,他在模型中代入父亲书房的经纬度坐标时,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淡绿色的辅助线从模型中心延伸出来,精准地指向某个未知坐标。
他将坐标输入城市地图系统,放大,再放大。
当那个熟悉的公园轮廓出现在屏幕上时,叶可南的呼吸骤然停住。
辅助线的终点,落在公园西北角的那张橡木长椅下。
十年前的画面,像被按下了播放键,突然在脑海里炸开。
1o岁的叶可南攥着那块刚赢来的数学竞赛金牌,站在公园的草坪上哭得上气不接。
金牌是他用三个月没睡午觉换来的,刚才和同学追逐时不小心弄丢了,他扒开草丛找了整整两个小时,手指被草叶划得全是小口子,却连金牌的影子都没看见。
“别找了。”
叶云天蹲在他面前,轻轻擦掉他脸上的眼泪,“爸爸带你去个地方。”
他被父亲牵着,走到西北角的橡木长椅下。
叶云天弯腰,从长椅底部的缝隙里掏出一个亮闪闪的东西——正是他的金牌,边缘还沾着几根草屑。
“找到了!”
叶可南惊喜地抢过金牌,却又突然愣住,“爸爸,你怎么知道它在这里?我没告诉你我丢哪儿了啊。”
叶云天笑了,揉了揉他的头,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脸上,睫毛投下细碎的阴影。
“因为数学规律帮你藏的。”
他说,“任何东西的位置,都能通过空间轨迹推算出来,就像解方程式一样,总有唯一解。”
当时的叶可南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数学家。
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什么数学规律。
他调出十年前那个下午的气象记录:多云,西南风三级,风23米秒。
根据金牌的重量(158克)和形状,他用流体力学公式模拟了“金牌从口袋滑落→被风吹动→落入长椅缝隙”
的完整轨迹——即使忽略空气阻力,误差范围也至少有五米,绝不可能精准到“长椅底部的缝隙”
。
除非,父亲早就知道金牌在那里。
叶可南盯着全息屏幕上的绿色辅助线,突然明白了“隐藏条件”
是什么。
他在公式里输入时间参数t=o618(黄金分割点),模型瞬间生变化:克莱因瓶的瓶颈处浮现出一行小字,正是十年前那个下午的具体时间——16:43:27。
这道题根本不是拓扑题,是父亲用数学语言写的坐标日志。
他穿越回了十年前的那个下午,看着1o岁的他在草坪上哭鼻子,然后提前走到长椅下,把金牌藏在那里,再装作“推算出来”
的样子带他去找。
所谓的“数学规律”
,不过是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天真,精心设计的温柔谎言。
触控板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叶可南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数学的浪漫在于,它能用最理性的公式,描述最感性的存在。”
以前他以为指的是宇宙规律,现在才懂,父亲说的“感性存在”
,是藏在数字背后的爱。
第二节:草稿纸上的歪扭小熊与时空碎片
叶可南的书桌上压着一张泛黄的草稿纸,边角已经卷成了波浪形。
纸上是一道复杂的数论难题,解题步骤旁有一行清秀的批注,末尾画着一个极其潦草的小熊——圆脑袋歪向一边,耳朵画成了三角形,肚子上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心。
这是他15岁那年,熬夜解题时留下的“奇迹”
。
那天晚上,他为了攻克一道国际奥数题,在书房待到凌晨三点。
窗外的月光洒在草稿纸上,把那些数字照得像会光的虫子,可他的思路却像被堵住的水管,怎么也通不了。
困意像潮水般涌来,他趴在桌上,脸贴着冰凉的纸张,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醒来时天已经亮了。
草稿纸上多了一行字,笔迹和父亲一模一样:“试试用模p同余定理分解,注意p=3时的特殊解。”
而在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