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秘密实验室,只有屏幕的冷光映在吕明远脸上。
他已经三天没合眼了。
眼窝深陷,下巴上冒出青色的胡茬,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却稳得像机械臂。
全息屏幕被分割成无数个窗口,左侧是变样仪器传回的实时数据流——那些跳动的绿色字符像一群被驯服的萤火虫,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云天集团核心实验室的神经脉络;右侧则悬浮着一个半透明的三维模型,那是他根据昨夜窃取的锚点数据构建的“历史时间镜像”
,此刻正以o5倍缓慢旋转,模拟着三十三年前那个雪夜的时空参数。
“还不够。”
吕明远低声自语,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划出一道弧线。
屏幕中央弹出一个红色警告框:“时空分层加密第二层验证失败——历史参数匹配度78,低于阈值22。”
他皱起眉,将镜像模型暂停在某个节点。
所谓“时空分层加密”
,叶云天的狠辣远他的预料——这不是简单的密码锁,而是把日志数据像洋葱一样裹在层层时间壁垒里。
第一层靠当前时间戳解锁,第二层则需要调用“历史实验参数”
作为钥匙,就像要求闯入者不仅要知道现在的门牌号,还得记得十年前这里的门牌号才能推开大门。
昨夜截获的“时空锚点稳定性校准”
数据,只能支撑他破解第一层加密。
要触及更深层的“能源核心与ai交互协议”
,必须拿到更早期的实验记录——那些被叶云天锁在私人终端里、标注着“仅本人可见”
的原始手稿。
吕明远点开变样仪器的摄像头画面。
屏幕上,云天集团核心实验室的通风管道格栅在微弱的应急灯光下泛着冷光,格栅后方偶尔闪过一丝淡蓝色的脉冲——那是云天3号能源核心在低功率运行时的特征。
他知道,叶云天的私人终端就放在核心主机旁的工作台抽屉里,每天凌晨四点十五分,终端会自动与云端备份系统同步一次数据,那是防御最薄弱的窗口期。
“启动‘溯源’程序。”
他对着麦克风下令。
实验室角落的服务器出一阵低沉的嗡鸣,像是在调动沉睡的算力。
屏幕上的历史时间镜像开始快回溯,从三十三年前的雪夜,一路倒推到叶云天刚大学毕业的那年——2oo8年,他在租来的地下室里第一次画出“时空穿越”
的草图,笔记本上还沾着泡面汤的痕迹。
吕明远的目光落在镜像模型的某个细节上。
那是一组关于“早期锚点误差补偿”
的公式,笔迹青涩,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他忽然想起自己十五岁那年在废品站捡到的笔记本,那些被虫蛀的纸页上,恰好有一组极其相似的演算过程——原来那不是随手丢弃的草稿,而是叶云天最初的加密密钥雏形。
“提取2oo8年3月17日的锚点补偿参数,注入镜像模型。”
他的声音有些紧。
那一天,是吕芬达告诉他“你哥哥早就忘了你”
的日子。
他躲在杂货铺的仓库里哭了整夜,而他的哥哥,正在另一个城市的地下室里,用公式搭建着改变世界的脚手架。
屏幕上的进度条开始缓慢爬升。
78……82……9o……当数字跳到99时,整个实验室的灯光突然闪烁了一下——那是变样仪器在远程调用过量算力时,触了秘密实验室的供电保护机制。
吕明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看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突然剧烈抖动,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那些模拟的历史参数开始崩解。
就在他以为功亏一篑的瞬间,模型中央突然迸出一道白光——
“验证通过。”
冰冷的系统提示音在实验室里回荡。
屏幕中央的红色警告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行带着温度的字迹,那是叶云天的手写字迹扫描件,旁边还画着潦草的示意图:
“云天3号能源核心采用可控核聚变微型化技术,输出功率峰值可达12亿焦耳,与ai‘云天’的交互协议基于量子纠缠态建立……”
“关键节点:ai需实时解析穿越者的脑电波指令,并同步调整能源核心的输出频率,延迟不得过oo1秒……”
吕明远的呼吸越来越急促。
他拖动滚动条,目光像雷达一样扫过每一个字。
终于,在文档的末尾,他看到了那段用红笔圈住的文字:
“隐患记录:当穿越者携带强电磁设备(如军用级通讯器、高频脉冲生器)时,ai的量子纠缠态会出现o1秒的指令延迟。
此延迟在短距穿越中可忽略,但长距时间跳跃可能导致坐标偏移。
解决方案待验证。”
o1秒。
吕明远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白。
他太清楚这o1秒意味着什么了——在时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