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只能在织机上织出假的山山水水。”
“地理老师说你适合学地理,这话没错。
我现在织的这批窗帘布,印着阿尔卑斯山,可我连真正的雪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你课本上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是不是已经用来垫桌脚了?我告诉你,林梅,那些经纬线不是没用的符号,它们能带你走到真正的天涯海角,而不是困在织机前,看着重复的花纹浪费人生。”
“你妈是不是又在劝你‘女孩子早点打工’?别听她的!
看看你抽屉里的地理笔记,把它拿出来,贴在你能看到的地方!
用你攒钱买贴纸的钱,去买本《世界地理百科》,别让丝线困住你的眼界。”
“现在是2o2o年9月1日,离高考还有三年。
别再上课画画了,把地理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都背熟;别再想放学后买贴纸了,去图书馆借关于地质构造的书。
你不是笨,是把聪明用错了地方!”
“我知道这封信很荒谬,就像我手指上的茧子一样真实。
求你了,别让十五年后的你,也像我一样,在织机的轰鸣中,看着别人的旅行照片,后悔当年没握住那本地图册,而是拿起了丝线。”
信的最后,用彩色笔重重画了条经纬线:“织机上的花纹是重复的,而世界地图的经纬线,能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地理老师的声音突然响起:“林梅,你来回答一下,等高线密集代表什么?”
她猛地站起来,手里的信纸掉在地上。
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皱起了眉头。
但林梅没有弯腰去捡,而是直视着老师:“老师,等高线密集代表坡度陡。
而且……我想参加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
全班一片寂静。
地理老师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好,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
那天放学后,林梅没有去买贴纸,而是走进了书店的地理专区。
她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本厚厚的《世界地理图册》和一本《地质学基础》。
回到家,她把世界地图重新贴在床头,用荧光笔在南极圈画了个大大的圈,在旁边写下:“致十年后的自己:我会去看真正的冰川。”
【3·十五年经纬,冰川上的直播】
改变是从重新认识地图开始的。
林梅把地理课本当作宝贝,每天清晨,她会对着世界地图背诵国家的位置和地形;晚上睡觉前,她会看几页地质构造的书,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地貌的素描。
父母抱怨她“女孩子家家不务正业”
,她就把地理笔记藏在枕头下,趁父母睡了再拿出来看。
同学们笑她“异想天开”
,说“女孩子学地理有什么用”
。
她只是把信夹在地理课本里,每次想放弃时,就翻开看看那句“织机上的花纹是重复的,而世界地图的经纬线,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
高二那年,她在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二等奖,拿到了参加省队集训的资格,地理老师拍着她的肩膀说:“我就知道你行!”
2o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把那张织机前的照片贴在行李箱内侧,对着照片说:“十五年后的我,不会让你再看假的山山水水。”
大学四年,林梅像一台精准的经纬仪,在地理的世界里丈量。
她主修自然地理,辅修地理信息系统,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绘制地图,分析地质数据。
她跟着老师去秦岭进行地质考察,亲手采集岩石标本;她在gis实验室里,用卫星影像制作高精度地形图。
当她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岩石薄片的矿物结构时,想起了信里的话,突然觉得,这比织机上的任何花纹都更美丽。
2o35年,林梅已经是龙华市重点中学的地理老师,带出了三届优秀的毕业生。
她的教室里挂满了学生们绘制的地图和地质标本,墙上最大的世界地图上,贴满了她和学生们去过的地方的照片。
同年冬天,林梅作为交换学者,跟随中国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
站在昆仑站的科考平台上,眼前是望不到边际的冰川,万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白光。
她穿着厚厚的极地科考服,手里拿着地质锤,正在采集冰川样本。
身后的摄像机连接着卫星信号,正在给她的学生们直播。
“同学们,”
她的声音通过卫星信号传回到教室,“现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南极大陆的冰盖,你们看远处的冰川,那是真正的‘白色荒漠’。”
屏幕上,学生们兴奋地看着直播画面,指着冰川边缘的冰裂缝提问:“林老师,冰裂缝是怎么形成的?”
林梅蹲下身,用地质锤敲下一小块冰样:“这是由于冰川运动时的张力作用形成的,就像我们地理课上讲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