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流萤坡的星轨迷踪
2o25年12月1日,深夜。
流萤坡笼罩在一片梦幻般的光晕中。
并非星光,而是坡上成千上万的「流萤孢子」在夜色中苏醒,它们如同被揉碎的银河,在微风中漂浮、旋转,出幽蓝与翠绿交织的光芒。
这里是明心城天文爱好者的圣地,海拔恰到好处地避开了城市光污染,而流萤孢子的自然光不仅不影响观星,反而能帮助观测者适应黑暗。
陈曦趴在他那台改装过的「追光者」望远镜后,呼吸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这台望远镜是他亲手组装的,镜筒缠着老旧的皮革,支架则是3d打印的钛合金结构,透着一股新旧混搭的执拗。
他今晚的目标是观测「猎户座分子云团」,希望能捕捉到恒星诞生的蛛丝马迹。
「奇怪」他喃喃自语,调整着焦距旋钮,「分子云团的位置好像偏移了?」
流萤孢子在他周围飞舞,有几颗甚至落在了望远镜的镜头上,留下淡淡的荧光轨迹。
他伸手去拂,指尖刚触碰到镜片,忽然看到视野中闪过一道奇异的蓝光——不是来自星空,而是来自望远镜的支架下方。
一块菱形的琉璃碎片不知何时掉落在那里,正被望远镜的三脚架牢牢压住。
碎片与流萤孢子接触的瞬间,蓝光骤然增强,那些漂浮的孢子仿佛受到了召唤,纷纷向碎片聚拢,形成一个旋转的荧光漩涡。
陈曦瞪大了眼睛,还没来得及反应,漩涡中的蓝光便与他望远镜中观测到的星轨产生了某种共鸣。
他看到视野里的星云突然扭曲、拉伸,形成一个巨大的光锥,光锥的尖端直指望远镜的镜头。
「这是引力透镜效应?」他下意识地想记录下这罕见的天文现象,却感觉一股强大的拉力从望远镜中传来,仿佛要将他的视线连同身体一起拽入那片扭曲的星轨。
下一秒,他连同他的「追光者」望远镜一起,被吸入了那片由流萤孢子、琉璃碎片和星轨能量共同构成的光锥裂隙中。
流萤坡的夜色恢复了平静,只有几片残留的荧光孢子在支架下盘旋,仿佛在悼念刚刚消失的观测者。
第二节:2o38年的新星观测者
十三年后,2o38年夏夜。
流萤坡的荧光比2o25年更加璀璨,经过基因优化的新一代流萤孢子能出更稳定的光芒,甚至能在夜空中勾勒出简易的星图。
叶云天站在坡顶,身旁的林月瞳正用「星尘感知仪」扫描着空间能量场。
「能量反应很强,集中在坡顶那片老蕨类植物区。
」林月瞳指着不远处一片散着异样荧光的草丛。
叮叮的全息影像在叶云天面前展开:「检测到持续的时空能量泄漏,频率与陈曦的生物特征匹配。
碎片能量与流萤孢子形成了『十三年光锥共振』,将目标固定在2o38年的时空坐标上。
」
拨开齐腰的蕨类植物,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一个穿着2o25年款式防寒服的年轻人,正趴在一台锈迹斑斑的望远镜后,专注地观测着夜空。
那台望远镜的镜筒皮革已经开裂,钛合金支架也布满了绿色的锈迹,正是陈曦的「追光者」。
「他在用这台破望远镜看什么?」月月轻声问,她手中的「时间流检测仪」显示,这个区域的时间流与外界一致,但陈曦身上却笼罩着一层微弱的时间停滞场。
叶云天举起「星轨比对仪」,对准陈曦望远镜的方向。
仪器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两组星图——一组是2o38年的实时星图,另一组则是
「那是『天鹅座v1974新星』!
」叶云天失声惊呼,「这颗新星爆于2o37年,是13年后才会被人类观测到的天文事件!
」
他们走近时,陈曦似乎察觉到了动静,不悦地回头:「别打扰我,我正在记录新星的光度变化」
他的脸上没有十三年的风霜,依旧是2o25年的年轻模样,但眼神中却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对星空的痴迷与疲惫。
他没认出叶云天一行人,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了望远镜上。
「他被困在2o38年,以为自己还在2o25年,却在观测13年后的天体。
」林月瞳叹了口气,「碎片能量和流萤孢子的共振,为他构建了一个『前』的观测时空。
」
第三节:重组的星轨与倒流的光锥
「当当,分析新星的光谱频率,匹配2o25年的宇宙背景辐射。
」叶云天下令,「叮叮,计算光锥共振的临界点,我们需要制造一个反向的时间光锥。
」
「数据解析中」叮叮的声音响起,「现碎片能量与流萤孢子的共振模式:它们以十三年为周期,形成一个稳定的时空光锥,类似于被拉长的爱因斯坦-罗森桥。
」
当当则从背包中取出四个「星轨频率射器」,小心翼翼地埋设在流萤坡的四个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