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很感谢殷正茂这位国姓爷留下了足够丰厚的遗产,让他的工作变得格外轻松。
殷正茂对吕宋的路,做出了许多的规划,朝廷无论选择哪一种,吕宋地方所有人,无论选择哪一种,最后都会走向两地结合的路线,而不是分道扬镳。
在北宋的时候,辽国北方以契丹人为主,辽国南方以汉人为主。
当时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面对这种情况,突发奇想,选择了一种‘北院不理民、南院不理兵’的政治构想,并且开始推行。
当时,辽国南北矛盾并不是特别的激烈,虽然生活习俗不同,但是征战、赋税、文化等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撕裂。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称刘亿,把皇后一族定姓为萧,主动将契丹人汉化。
但耶律德光一拍脑门,灵机一动,就把这套父亲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慢慢融合的制度,给破坏掉了。
自‘北院不理民、南院不理兵’的政治构想开始实施之后,整个辽国就彻底分成了两块,一块在北,一块在南,连官僚都是两套统治体系。
北院是百官择人,必先宗性,不是契丹人,不是契丹贵族,不能为官,南院则是类似北宋的科举制度。
在耶律德光的设想中,北院负责打仗,南院负责治理,一定是文治武功双强!
但是结果却超出了耶律德光的预料,变成了文治不行,武功孱弱的局面。
文治不行很简单,这些被遴选出的士大夫们,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掌握了文治,就等于掌控了经济,拥有了经济地位,必然寻求政治地位,根本不可能接受头上还有个北院,尤其还是一帮蠢货,指手画脚。
可北院掌兵,南院只能接受管辖,直接造成了官僚体系集体开摆,体系直接溃烂。
武功不行的原因很简单,一来这军事天赋不会血脉遗传,北院一群所谓贵族,要天赋没天赋,要能力没能力,要训练没训练,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连马都不会骑了,二来,就是南院在战争期间,不提供粮草。
不理民的北院,在战争期间,需要南院的鼎力配合,没有配合,这仗根本没法打。
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简单,不打仗,不就行了?
自澶渊之盟后,北宋、辽国,承平百年,因为两国的军备一样的糜烂,最后被金国一穿二,金国把辽国皇帝、北宋两位皇帝都拉到了黄龙府牵羊去了。
耶律德光这种蠢货的灵机一动,可比奸臣精心谋划的阴谋,破坏性要大得多。
到了南宋时候,秦桧也曾经提出过‘南人治南、北人治北’的政治构想,和耶律德光的想法如出一辙。
秦桧这个构想,被宋高宗采用,执行了一段时间。
宋高宗给金国皇帝写信也是‘臣构言,今日来画疆’,就是不再认为北方是大宋失地,不再追求再还旧都、收复失地,也不再认可北方遗民是大宋子民。
当时北方敌占区,存在着无数的起义势力,这都是当初岳飞‘连结河朔’的产物,也是岳飞北伐的最大底气,民心可用。
连结河朔,联合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配合南宋官军行动。
岳飞派遣人员,深入河北地区策动义军起兵,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太行山梁兴、李宝等义军首领都是这样出现的。
宋高宗的臣构言,秦桧的南人治南、北人治北,等同于放弃了一切收复失地的行动,不承认这些遗民属于大宋,不再支持义军抗金,不再进行北伐。
这些遗民里就有一个人,名叫: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