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正文卷 第六百四十四章 海瑞辞官

正文卷 第六百四十四章 海瑞辞官(4 / 6)

对于财政困难的国朝而言,就是天大的好事,张居正解释,本来就是力排众议,结果船翻了,只能等一等。

    最后谁都没说服谁,双方不欢而散。

    海运漕粮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京杭大运河这个大动脉本身,大明已经围绕着河槽,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政治、经济生态,轻易变法,对沿河州县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莫概如此。

    当时还不是首辅的张居正,已经没有余力继续支持海运漕粮了,但王宗沐还是把张居正骂作了国贼。

    隆庆四年,淮安到天津卫的海运,一共有船436只,一艘船用银290两,总计花费了12万两白银打造了海运漕粮的船只,一次运送漕粮201150石粮食,每艘六百石,而每一次运费大约为三万银左右。

    相比较河槽的恐怖开支,三万银真的不多了,一艘海船的运载量等于两艘河船,运费却只有四分之一不到。

    而且河槽一年要占用四个月的水道运送漕粮,而一石粮运到京师,在路上因为各种理由损耗,运费高达三石,一石漕粮三石之费,海漕极大程度的降低了运费。

    而现在,万历十二年,漕粮船一艘可以装粮3000石,同样现在海漕船,一共有六百条,也就是说只需要两到三趟,就可以把额定的400万石漕粮运到京师,而运费也只有九万两白银左右。

    最重要的是,漕粮船从天津卫回松江府的路上,不是空船,而是装满了焦炭,里拐外拐,漕粮船在万历十年实现了盈利。

    在万历十一年,海漕总督王宗沐,交给了朝廷一万三千两白银的利润。

    装了焦炭的船就能直接装粮食了吗?给皇帝陛下吃的粮食,里面有焦炭,漕运总督到松江水师,都是不想活了吗?

    自然不是,因为装漕粮的是漕粮箱,张居正本人发明的太岳箱。

    “王宗沐说,大明海运漕粮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基本保障大明水师远征倭国军粮供给。”朱翊钧看到了奏疏的最后,才发现自己看了一份燕国的地图,这最后一段话,才是图穷匕见。

    讨论大明海运漕粮的研判历史,讨论海运漕粮的不容易,讨论变化,都是为了这句话,大明海运漕粮的能力,能够保证远征倭国的后勤补给。

    大明朝在论证全面灭倭的时候,有两个路线,一路是朝鲜、对马岛、倭国本土,这是陆路;一路是琉球、长崎、倭国本土,这是海路;

    而这两条路线,对于大明而言,陆路是更加合适的,因为不用担心水文和后勤的影响。

    但朝鲜国王并不打算做离线制国王,陆路遇到了巨大阻力,而海路上,海漕总督王宗沐表示,皇帝大胆的征伐,后勤补给,他可以用项上人头保证无碍。

    朱翊钧朱批了这本奏疏,他的批复是:无敌舰队并不无敌。

    费利佩二世进攻英格兰本土,还要把葡萄牙吞并了,就是为了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一共进行了四次,都输给了天象水文,输的连家门都被英格兰人给占了,被锁死在了地中海,动弹不得。

    朱翊钧并不打算军事冒险。

    上一次,朱翊钧要求朝鲜国王入京来谢罪,很快就没了音信,朝鲜国王接受了一年只能朝贡一次,也不愿意冒着风险到大明来,大明作为天朝上国自然有大国雅量,可架不住大明的读书人,眼睛珠子一转,就是一个主意。

    朱翊钧收到了李成梁的请罪奏疏,因为大明在辽东的开拓,到达吉林之后,就变的越发困难了起来,原因无他,冷。

    小冰川时代的东北,尤其是吉林以北,真的是一年到头都寒冷无比,庄稼不能稳定生长,就成了开拓的最大阻力。

    李成梁几次试图在吉林以北的地方,建立驿站、营堡、开垦土地等等,都是

最新小说: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白月光破棺而出 长生种开启了猎人朋友圈 我在大明开超市 乱世荒年:从打猎开始无限抽奖 晋末长剑 王猛传奇 升龙 你尽管造反,镇压失败算朕输 自有日月照山川(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