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当面欺辱君王?中盛良薯是陛下亲自盯着,陛下每过一旬就会亲自去看看,农事上,没人敢糊弄陛下。
“叫上先生,再把王国光王司徒叫上,王司徒自从去年知道天变之事后,一直忧心忡忡,再把戚帅叫上,叫上都叫上。”朱翊钧站了起来,让冯保喊人,去收获现场看看。
中盛番薯是土豆,在农业技术尚不发达,经常饿死人的年代,相比其他作物,毫无疑问,土豆可以更加容易收获让所有人都能吃饱的分量。
土豆的营养十分丰富,只要再加上乳制品,土豆几乎可以满足人所有的营养需求。
恰好,陕甘绥山西这些地方,有大量的牲畜,不缺乏乳制品的生产。
当然,土豆有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病毒退化,表现就是次代减产,越种收获越低,朱翊钧第一次种地就是种的番薯,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明在各地营造火室进行育种。
对于番薯退化的问题,朱翊钧不谦虚,这里面他有功劳,而且他有极大的功劳!火室可是他不务正业的重要产物,杀青也是他发现的办法。
王国光坐在转椅上,他的身边站着大将军戚继光、元辅张居正,缇骑在陛下身边警戒,陛下在一筐一筐的抬着土豆,放在秤上称重,每收获一个地块,陛下都会让冯保记下产量。
陛下走来走去,皇长子朱常治也跟着跑来跑去,问这问那,收获的喜悦充斥着田间地头。
“以前我还以为陛下种地,是元辅教的手段,但你看陛下的笑容,是真心喜欢。”王国光看着皇帝是十分欣慰的,王国光以为种地,是张居正教的笼络人心的手段,但陛下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显然不是为了笼络人心。
陛下眼里,农事就是国事。
作为士大夫,王国光通读史书,作为大司徒,他位高权重。
他其实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中国这片土地,从来不畏惧天灾,但最怕的就是人祸。
而律法、纲纪、道德,往往是从上位者开始败坏的,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这句近两千年的话,时常照进现实。
而陛下以自己的意志,守住了这种败坏,君王修德,是十分重要的,但君王只修德,就会变成提线木偶,任由礼法的摆布。
毫无疑问,陛下修德,但陛下绝不是提线木偶。
“王司徒,我又不会种地,怎么教陛下种地?陛下开始也不会种,也是一点点学来的。”张居正也是颇为感慨的说道:“当初,我还以为陛下小孩子心性,胡闹几日就忘记了。”
张居正当初答应皇帝亲事农桑、习武,完全是当小孩子胡闹,这都是吃苦的事儿,但陛下都坚持了下来,而且做得很好。
“缺水缺肥的地块,还是不太行,还是得兴修水利,也要加大水肥和精绝盐的生产。”朱翊钧满头是汗,一边走一边对着冯保说着,让冯保记下。
缺水缺肥的地块,土豆普遍偏小,而且长得不圆润,这土豆吃起来,口感肯定很差,土豆不沾荤腥,是很难吃的,而且产量并不是特别高,所以朱翊钧觉得还是能浇灌就浇灌,能施肥就施肥,水肥和水利工程不能停。
在没得吃的年代里,有口吃的就不错,但有吃的,能好吃点,就更好了。
工兵团营给百姓打井这件事很好,但如果这些井被乡贤缙绅给占了,那就很不好了,朱翊钧一边走,一边让冯保记下这些他想到的事儿。
“参见陛下。”张居正、戚继光见礼,王国光要站起来行礼,被皇帝扶着坐下。
“坐下休息,私下谒见,这些俗礼就免了。”朱翊钧笑着说道:“王司徒,丰收了,老天爷,终究是给咱们大明留了一线生机咧,明天让定国公徐文壁去趟天坛,祭祀感谢老天爷。”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