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七百三十四章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

第七百三十四章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4 / 6)

救荒粮的栽种、水肥,这三管齐下之下,旱灾的问题并不是恶劣到地方无法收拾的地步。</P>

    降水量减少并不是谎报,而潘季训、沈一贯请旨减免七成的田赋就能渡过难关,也不是吹牛,陕西、甘肃、绥远,加起来的丁口才不到八百万,而且还主要集中在旱情不是特别严重的关中,实际上的旱灾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P>

    地广人稀,土地的产出能够满足需求,即便是再旱,只要没有大规模的人祸,就不会酿出饥荒来,就怕有人屯粮兼并。</P>

    六百五十万石粮草的支援,潘季训只要了二十万石,如果有缺再要,潘季训在奏疏里郑重的感谢皇帝的圣恩,放到以前,那都是等到饥荒蔓延,流民闹出民变来,朝廷才会象征性的处理下,而且多数以剿为主。</P>

    这仅仅是降雨量减少,朝廷就做出了响应,这对边方而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P>

    朝廷明公不是不知道降雨量减少的危害,也不是不知道如何处置,是以前,朝廷也没有那个财力。</P>

    经济权力等同于政治权力,没有经济基础,很多政令的推行,都是镜中花水中月。</P>

    正如同大明皇帝预言的那样,阶级论斗争卷悄无声息的上架了皇庄,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都是跟着前两卷搭配着销售,看起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没有掀起什么风力。</P>

    “哎。”张居正看着手中这本奏疏,是一名科道言官对于陕甘绥三地推行的减租法的批评,张居正叹气的原因,不是奏疏内容,而是这里面引用了斗争卷的内容。</P>

    虽然句句不提,但主旨太明确了,但张居正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科道言官读了斗争卷,而且聊熟于心。</P>

    这本奏疏内容是批评减租法有漏洞,在这名科道言官眼里,朝廷的政令,不应该以倡导为主。</P>

    这名科道言官认为:立刻停止陕甘绥等地的粮食对外买卖,不允许粮食出关,防止乡贤缙绅跑路;同样,要对乡贤缙绅家中存粮进行查问,要做到心中有数;在需要开设粥棚的时候,也不至于临时抱佛脚,府库空了找不到粮,必要时要收粮赈灾;</P>

    最重要的是对于不肯减租,弄虚作假的乡贤缙绅,给予严厉惩罚,处罚金起步,最高抄家等等,一共补足了七个具体的规定。</P>

    整本奏疏就一个核心逻辑: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了天。</P>

    “这《收粮赈灾疏》没有问题。”王崇古看完了奏疏疑惑的问道:“元辅叹什么气呢”</P>

    “他的意思就是搞清楚敌人是谁,依靠大多数的穷民苦力,发动拉拢有产者,限制乡贤缙绅阶级的特权,消灭不尊王命纲纪的乱臣贼子。”张居正看向了王崇古问道:“你还不知道我在担心什么吗”</P>

    王崇古一听就直接乐了,笑着说道:“不就是斗争卷那点东西吗我儿王谦第一时间就买了,被我抢了去,他只能再买一本了。”</P>

    “我看了,陛下这一卷写得好啊,你写的那些矛盾说公私论,阶级卷、分配卷,都是发现现象、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却不提供方案,这解决问题,不论什么,都绕不开斗争这两个字。”</P>

    “我说元辅,你这才六十三,怎么比我这个糟老头子胆子都小陛下少壮,不用担心那些有的没的。”</P>

    什么自然而然的推论,在王崇古看来,大明亡还是不亡,他们说了不算,大明要是再出个明英宗,明天就亡给你看,没有必要为了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心,当下大明需要就够了。</P>

    张居正想了想,觉得自己可能顾虑的比较多,笑着说道:“王次辅说的也是,与其担心那些有的没的,把陕西的旱灾解决才是燃眉之急。”&

最新小说: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白月光破棺而出 我有一张始皇脸[秦] 仙尊的幻境成真了 上命昭唐 国运:开局死谏,祖宗李二看麻了 自有日月照山川(科举) 跟亡夫长兄借子后 我刷短视频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 重回宿敌年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