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什么?”
“心跳。”他说,“我以前听不见的。但现在……好像有人在我脑子里放了一首歌。”
陆知站在门口,默默记录下这一幕。他知道,《家书》早已超越一首歌的意义??它是频率,是钥匙,是跨越物种与文明的情感密码。
从那天起,学校变成了“星语之家”。原本简陋的教室被改造成多功能共感空间,墙壁嵌入生物共鸣板,地板铺设神经传导纤维,天花板则投影出动态星图,模拟孩子们母星的夜空。每天清晨,林小满和陆知会带领孩子们进行“晨光共振训练”??闭眼静坐,聆听彼此的呼吸节奏,逐步建立脑波同步基础。
起初进展缓慢。有些孩子抗拒触碰,有些会在深夜惊醒尖叫,甚至有一位女孩在梦中释放出高能情绪脉冲,险些触发警报系统。但林小满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强迫,不压抑,只陪伴。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爱不是纠正,而是接纳。我们教他们的不是如何变成‘正常人’,而是如何成为他们自己。”
而陆知,则承担起了技术层面的支持。他重启了当年为林小满设计的“静默频道”算法模型,将其升级为“双向共感网络”,允许每个孩子的意识信号与监护人实时连接。每当某个孩子陷入情绪风暴,系统便会自动激活最近的共感源??通常是林小满或陆知。
有一次,艾娅半夜突发记忆闪回,梦见母星毁灭的瞬间。她在床上抽搐哭泣,口中反复念着仙女座古语:“不要丢下我……不要熄灭星光……”
林小满第一时间赶到,将她搂入怀中。与此同时,陆知启动共感链接,将自己的脑波频率调至与她完全一致。两人合力编织出一段温暖的意识场,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稳稳接住了坠落的灵魂。
那一晚,整个高原都被一种奇异的蓝光笼罩。科研人员后来分析数据才发现,那一小时内,十名孩子的脑电波出现了罕见的集体谐振现象,峰值达到9.2级,持续时间长达二十分钟。
“这不仅仅是治疗。”一位科学家喃喃道,“这是进化。”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叹。诺恩开始尝试画画,他的作品全是流动的音符形状;另一个叫莉拉的女孩,原本无法发出声音,却在某次共感训练后,突然唱出了一段不属于地球任何语言的旋律,经翻译竟是仙女座古老的摇篮曲。
最让人心动的是艾娅。她不再总是抱着那块水晶,而是学会了用画笔描绘记忆。她画了林小满弹吉他的背影,画了陆知教她写字的模样,还画了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饭的场景??尽管他们从未真正一起吃过一顿饭。
直到那个雪后的傍晚。
林小满提议:“今天我们不做训练,也不上课。我们就……吃顿饭吧。”
她和陆知一起去了镇上采购食材,买了面粉、蔬菜、肉馅,甚至还带回了一瓶无酒精苹果酒。孩子们兴奋极了,争着帮忙擀皮、包饺子。艾娅笨拙地捏出一个个歪歪扭扭的饺子,笑着说:“我要包一个星星形状的,送给妈妈。”
饭桌上,灯光柔和,笑声不断。有个孩子不小心把汤洒了,没人责备,反而大家一起笑着擦桌子。诺恩第一次主动夹菜给林小满,小声说:“谢谢你昨天陪我做梦。”
那一刻,陆知悄悄录下了这段视频,并上传至心巢数据库,标注为:“人类情感样本#001:非血缘家庭的共感能量场构建实录。”
餐后,大家聚在操场上看星星。高原的夜空清澈无比,北斗七星清晰可见。
“老师,”莉拉仰头问,“如果我们以后也要离开这里,还能再见到你们吗?”
林小满摸了摸她的头发:“当然可以。只要你们还记得这首歌,我们就一直听得见。”
“那如果我忘了歌词呢?”
陆知接过话:“那就让我们来唱给你们听。”
说着,他拿出吉他,轻轻拨动琴弦。林小满微笑着加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