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行不通呀!我觉得首先土地应该公有制,国家的山林、湖泊、农田和一般土地都要禁止买卖。其次,农业不只是种植业,还可以是其他副业,大家为什么这么能吃,还不就是肚子里的油水少了么。再者,土地承包经营权,指的是多久?是男女平等还是按照民俗来约定俗成?老人生老病死之后的土地怎么办,娃娃出生后需要的土地怎么办?”
李旭东的一问三连,让老领导颇感为难。做决策从来不是摸摸脑袋就能拍板的事情,多方面的情绪和各种客观因素都要考虑进去。
种地大家都会,可养殖业和种植果树这类的劳动,就需要相对的专业技能,内地最缺的,就是这样的技术员。
“领导,您不会以为包产到户,农民就能独自抵御天灾了吧?您知道,我和您一样是个不唯上的人,喜欢拿事实和数据来说话,我很希望有人能拿着数据来说服我。”
包产到户好不好?李旭东自己心里也没有完整的答案。谁都希望解决当前的困境,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最大程度的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吃上饭。
以前徽省就试验过包产到户,干活不积极的人少了,粮食也随之增收,除了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还有余粮上交国家。
可包产到户几千年来一直在搞,但没有搞好,而且只是在前段时间好,过了几年,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两极分化严重,那么百姓的思想就会发生动荡,是不是又进入让历史重演。
再者现在的粮食都是杂交的,产量本身就比以前高上不少,即使不实行包产到户,农民难道就真的会饿着肚子做事么?
“可是现阶段最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包产到户啊!你看看你说的昌平区,要是没有那些机械设备,能腾出那么多人力物力去搞副业?咱们国家本就不富裕,石油现在能出口,可再过几年,咱们就得进口石油了。引进来的机器设备虽然可以满足部分人的上工需求,可还有一部分人咱们还无法安置。你说开放市场经济,也就是让大家都能得到自食其力的机会,我说的没错吧?”
如果说李旭东看到的是理想化的农业机械化,那么老领导看到的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
“领导,那些大铁牛集体买不起,私人就更买不起了。工厂生产出大铁牛,要见到的是效益,这点很不错。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转换思路,让集体用农业贷款购买大铁牛呢?南方有的地区不适合大规模的开垦,我们也有小型的铁牛,很适合在梯田上进行耕种。我们工厂生产出来的,就应该让广大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或者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好产品。”
李旭东的话说完之后,办公室内陷入了一阵沉默。
包产到户的好处暂时显而易见,可长远之计呢?
小李说的不错,昌平区的模式很值得推崇,四个月出栏三百斤的大肥猪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上交了国家的统购粮,还有余力进行其他的农业建设,甚至开办了好几家集体企业,据说全区的老百姓都占了股份。
“小李,我会和大家据理力争的,你真该回去了,记住,给我把深市经营好,我希望这座城市承载的不仅是商业上的繁华,还能承担起更高的职能。”老领导总算放下了顾虑。
“我办事,您放心。深市现在还很年轻,只要您这里的风刮得不是特别邪乎,我都能抗住。如果政策不变的话,十年之后,我家不少高科技企业都将在深市、沪市扎根。”李旭东十分自信的说道。
“嗛,我发现你是故意赖在我这里不走了啊,为什么要用十年时间才去扎根?你对我们就这么没有信心?”老领导有些羞恼的问道。
“您就这么自信能轻松统一思想?您是改革派,不,应该说是真理派,谁正确您就向着谁。可改革派里出了个不同意包产到户的保守者,您如何自处?将来计划经济兼容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您总不能计划经济内一个价格,市场经济又实行另一个价格吧?这样的做法,那不是催生制度腐败么?您需要头痛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您的下属,我友情给您提个醒,咱们现在要的是逐步放开,而不是全面开放。有时候当个保守派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可以充分考虑到每一项政策在施行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贴近老百姓。”
李旭东走了,留给老领导的,是剪不断的思绪。
改革派、真理派、保守派,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怎么又出来个民营经济?还有两个价格催生制度腐败。这不动不觉得有多难,真正动起来了,才知道麻烦才刚开始呐。
内地的企业很难,退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