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 第296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63

第296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63(1 / 2)

柳宗元的作品

1)《封建论》—2

释义:

这是一篇有名的政治论文。

这里所说的“封建”

,与现在一般所说封建含义不同,这里是指周代及以后曾实行过的“封国土、建诸侯”

的贵族领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中国被分割成许多诸侯国家,它们名义上虽从属于中央王朝,实际上几乎是各自独立的小王国,由世袭的贵族统治着。

从秦朝开始,废除了这种“封建制”

而实行“郡县制”

,即各地完全成为国家的地方行政单位,地方官吏由中央王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

这种改变标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展,使祖国出现了空前统一的局面。

秦朝以后,不断有人代表反动的贵族势力要求恢复或部分实行“封建制”

,一直到唐朝还存在着这种争论。

特别在中唐,这种反动主张更是直接或间接,为造成当时国家混乱局势的根源之一的,藩镇(军阀)割据服务的。

柳宗元这篇论文,根据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实,从理论上深刻而系统地阐明了“郡县制”

比“封建制”

的巨大优越性,提倡统一,提倡任用贤能,

有力抨击了贵族世袭和封建割据等不合理现象,批驳了各种主张恢复“封建制”

的错误论调;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历史的展,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什么“圣人”

的意志所能决定的。

因此,,在当时政治斗争中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全文层次分明,论证有力,笔锋犀利,富有强烈的战斗性。

尽管柳宗元具有在当时是进步的历史观,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仍然不可能对社会历史展的原因作出真正科学的解释。

如,他把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作为社会展的动力;把那些暴力的统治者看成“智明德大”

、“能断是非曲直”

、受人“拥戴”

;以及作为国家机器产生的原因;都是不正确的。

另外,他看不到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的变化,因此他只能就制度本身作比较的研究,而缺乏更强的说服力。

他更看不到地主政权与人民对立的本质,因而认为郡县制是最好的制度,只要最高统治者“善制兵”

、“谨择守”

就可以天下太平;其实不管实行什么制度,长治久安的封建王朝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

译文(参考):

(开头)

天地是否有初始(阶段)呢?我无法知晓。

人类是否有初始呢?我也无法知晓。

那么,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回答是:有初始更接近事实。

谁能证明这一点呢?通过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可以证明。

那些实行封建制的人,历经古代贤明的帝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都无法废除它。

大概不是他们不想废除它,而是形势不允许的缘故。

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在人类的初始阶段吧?如果没有初始,就不会有封建制。

分封国土、广建诸侯这种制度,并非圣人的意愿。

(第一段)

人类开始和万物一起出现在世界上的时候,野草树杂乱丛生,兽类成群走动,人无力搏取噬咬,且身无毛羽翼,不能供养养自己、保卫自己,

荀卿有言:“一定要凭借外物作为维持生存之用。”

借助外物者必起争执,争执不止,必寻求能判断是非曲直的人,而听从他们的命令。

其聪慧明智者,所服之人必众;用正确的道理告诫他,而他仍不改过,就必须给他吃点苦头,他才会感到害怕;

由此,君长、刑法、政令应运而生。

因此相接近的人聚而为群;分了群,争夺的规模也就大了,争夺一大,就需要军队(用以镇压)和道德(用以教化)。

又有更强大者,众多群之长又听命于他,以安抚其属民。

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诸侯,其争又有大者。

德更大者,众多诸侯又听命于他,以安定其封地。

于是就出现了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连帅(十国诸侯的领袖)这样的人,其争又有大者。

德更大者,方伯、连帅之属又听命于他,以安定其民,而后天下统一于天子一人。

因此有里胥(乡官)而后有县大夫(长官),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从天子到里胥,其中有给老百姓办好事的人,死后拥护其嗣(后代)继续做领袖。

所以我们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于圣人的个人意志,而是形势(社会)展的必然结果。

……

(第五段)

或又言:“夏、商、周、汉行封

最新小说: 柯学世界中的忍者 早通关了,你才拉我进怪谈 公路求生:开局一轮椅 遮天:我自仙古来 斗罗:我唐舞麟真的不是魅魔 霍格沃茨的自然魔法 杀死那个史蒂夫! 末世枭雄,我边女神多亿点怎么了 LOL:电竞圈第一魅魔 梦境穿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