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襁褓天子实在给了他很大震撼,让刘祜认识到再英明的天子,也存在着自己的私心。
谁不想传承自己的血脉呢?
看来自己这辈子注定只能做个备……
“太后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做新天子!”
当传令的宦官来到刘祜面前,宣读邓太后的旨意时,少年极为惊讶。
刘胜的神情有些失落,却也真心恭贺着刘祜。
也许是身体的缘故,
刘胜的性格他的伯父刘庆很像。
对自己的定位清楚,也不爱争抢权势,只安顺的接受着长辈对自己的安排。
好在相对于不爱管理后宫的祖父章帝,还有他所选择的皇后,和帝还有邓绥都是负责的人。
刘祜对此,自然欢喜非常。
他心里甚至恢复了对邓绥的敬重和孺慕,认为对方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
但很快,
刘祜的敬重便随着朝堂臣子的呼吁、邓绥毫不留情的拒绝,再度随风而去。
他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像先帝那样的人,也认可刘祜的才能天赋,觉得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君主。
所以为什么邓绥不把权力还给他,只将之捏在自己手上呢?
如果是因为觉得他年少不懂事才这样,
可做任何事都是需要经验的。
他起初生疏,后面处理政务处理的多了,自然会变得顺畅起来。
哪里需要她继续临朝称制,做统御天下的女君?
何况先帝十四岁亲政,
他坐上皇位的年纪,也不过比先帝小了一岁,为什么不能提前掌握政权呢?
刘祜对邓绥又不满起来。
好在之后周章他们的政变,又唤回了他的敬重。
那些在朝堂上对他格外恭敬,山呼万岁的臣子,私底下竟然敢谋划带兵冲击皇宫,废立天子,实在超出刘祜的想象。
毕竟大汉天命三百年,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而且那些人变脸的速度,也让刘祜认清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沉重。
那不是一个少年凭借自己的热血和天真,就能解决的。
此后,
刘祜逐渐沉稳起来,不再沉浸在初登大宝的飘飘然里。
但少年心思总是多变。
当刘胜这位被臣子计划推举上位的“******”,不仅没有随着大司空周章等人的处死、流放而受到驱赶或者圈禁,还得到了邓太后的安抚赏赐,提到了他封国的待遇后,
刘祜的情绪又低了下去。
他已经意识到坐在皇位上,不代表什么事情都能随心所欲,甚至被下克上的可能,也不是全然没有。
所以他对刘胜这位先帝亲子,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生出了十分的警惕。
诚然,
先帝在殇帝刘隆出生前,默认了他的继承权。
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