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太史公和班氏父子的斗争,便是这样的道理!”
被武帝摘蛋的太史公,虽然生在始皇帝大一统近百年后的时代,
但其接受的祖传史官教育,仍旧带有深刻的先秦遗风。
这从《太史公书》的某些用语中可以看出。
而从推崇大一统,并在始皇帝的基础上走出新路子的汉武帝这边享受到的待遇,则更让太史公跟皇帝对着干起来。
只能说猪宝陛下在晚年脾气的确要温柔了点。
放年轻时候早杀他全家了。
至于班彪班固父子,
则生于大汉建立两百年后,心中早有对“大一统”的认同。
在见证了改朝换代的动荡后,更是明白先贤为何总爱念叨“定于一”的话,因此成为了九州合一的坚定拥护者。
碍于思想上的差距,
碍于班彪班固这对父子生前就写文批判过太史公这位老前辈,
双方便在阴间争斗起来。
起先,
太史公还能仗着死的早,是老鬼,在班氏父子面前勉力维持,
但如今班超死了下来,班氏父子组成了完全体,便让太史公完全没了招架之力,只能悲伤的放弃挣扎。
甘石二位老前辈旁观了这场战斗的全部过程,然后也提笔将之在史册上记下,意为纪念新旧理念的更迭。
“如今汉室广设学校,推广格物之学,再加上你在燕国制定的教育之制,来日养出一些能人智士,也是可以期待的。”
汉和帝固然对政事有着超然的老成,但到底掩盖不住那一身朝气和好奇。
在得到《明物》和张衡这个自投罗网的人才后,
他便尝试着在太学教授相关的课程,平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
上行下效,
这些年司空署的确因此迎来了好些有能的年轻人。
而燕国那边,
孙恩的努力虽说在其去世后,于政务上迅速消没,但在其他方面,仍有部分留存。
典型的便是燕国各地的社学。
燕国地广人稀,春夏会因凌汛而发生水灾,秋冬又有大雪之困,所以建国之初,
一乡之间,
一镇之内,
耕牛器物共有,安排专人看管照顾。
做起大事,也当合力施为,避免浪费劳力和物资。
至于儿童,
孙恩更是深知后辈才是希望的道理,将大量资源投到了日常教育上。
他定下规矩:
一社必设一学堂,号为“社学”,有教民启蒙、识文断句,并研读自己以《太平经》为基础,编修出的书册之责。
用孙恩的话来说,
毕竟甘棠宫众卿们可以对那让自己看不顺眼的书动手动脚,却不能在明面上批判它,封禁它。
到底是开国者的遗宝,是共和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