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赐了许多礼物财宝,让使者带回去。
他身为诸夏天子,目光和气度,可不能局限于中原的大汉。
诸夏众国的百姓,
也是天子治下的子民嘛!
至于燕国,
皇帝的态度却没有对待乌桓等部族的从容。
他对神色尴尬的燕使说,“大汉刚刚复兴的时候,你们还有与我争夺天下的能力。”
“明帝的时候,还有与我对抗的胆气。”
“如今为何却摆出这般萎靡的姿态呢?”
燕使呐呐不能回答。
最终只能将心中酸涩化为叹息吐出,对着天子再度叩首,“国中雪灾严重,愿割边城数座,以换取天子恩泽,保全黎民性命。”
皇帝见他姿态低微,沉吟一阵后答应了他的请求。
有些臣子对此表示反对。
他们说:
“鲜卑乌桓,不过是边境的蛮夷,即便有壮大的趋势,也有匈奴人在一旁牵制。”
“何况其民粗俗,其地物资匮乏,不可能成为我大汉的祸患。”
“而燕国却是不同!”
诸夏君子最了解诸夏君子,
这世上的国家这么多,除却罗马这个特例,只有诸夏之间可以抗衡敌对。
夹在中间的小国蛮夷,当然也只有沦为强者战斗余波下的灰烬这一下场。
“燕国在辽东耕耘良久,其城坚固,其民坚韧,若助之渡过灾害,来年再与我大汉为敌,又该如何是好呢?”
皇帝摆了摆手,神色沉着的回道,“燕国没有再兴盛的机会了。”
他反问臣下:
“你们何曾见过一国高官显贵,不断将自己的子女送去他国的呢?”
臣子们面面相觑,想起朝廷私下探查统计过的,那人数仍在不断增长的,来了也不见其回国,只肆意挥霍着从国中带来钱财珍宝的“燕国求学者”们。
他们不再反对了。
说实在的,
若把这些人召回去,或者将他们裹挟的钱财,想办法征收回燕国。
那燕国也没必要为今年的雪灾苦恼了。
而对于燕国政体的弊端,早有汉朝的有识之士指出:
“名实不符,上下失信,国祚岂能长久?”
中原的世家大族们自问,自己是没办法像燕国权贵那般行事的。
首先,
中原的繁华,已经得到了世间的公认。
若非走投无路,没谁闲的没事,想要离开这里,去其他地方受苦。
其次,
世家大族之所以是世家大族,自然和其根基世代于当地生长有关。
大树一挪,尚且有多死者,何况一家一族呢?
再者说,
哪怕大汉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