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沿着缝隙流出来,就像洪水泛滥之初的模样。
好在,
死后的孙恩不必要再直面人间的种种凄惨,可以用全然的死者视角,去观察阳世的诸多变化。
他因此看的更加清楚。
“实现理想,需要非常漫长的经过。”
“而在这样的路途中,还要随时随地,同人心人欲争斗,所以一朝一代而已,是不可能做到的。”
“只是你若想做一国之主,那还请记得归还上帝赐予的九节杖,不要让人间的权势束缚了它,让它变成皇帝的玉玺冕服等等物件。”
在燕国建立起来时,
孙恩便脱下了黄袍,将自己的九节杖扔到了供奉给上帝的火堆中,令其收回,以示燕公和大贤良师的区别。
有些东西,
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耶哥儿听完他的话,然后便笑着说,“这样听起来,传道比建国还要艰难许多啊!”
“既然如此,那我还是去做更艰难的事情吧,让别人去做些简单快活的事。”
“而且我都没有结婚生子的想法,又何况去做君父,统治众多臣民呢?”
于是,
当广业的诸夏种子破万,已然成为这片蛮荒之地的庞大势力时,耶哥儿突然召集了刘如意这等并非太平道的道士,却又拥有着广业原始股的老伙伴们。
他说:
“我得到了上帝的启示,以后要在这里推行类似周初分封的制度。”
被大贤良师叫来的人对此很是惊讶。
他们在好几年前,便按照诸夏的传统,想要鼓动大贤良师以广业为根基,统合周边归化的部族,建立一个属于诸夏国家。
除了其人追求富贵的私心外,
想要促进文明的传播,一个强而有力的国家为其支撑,也是很有必要的。
罗马人也在这里传播着属于罗马的文明,他们的效率比起诸夏来说,要迅速不少。
可明明在耕耘、数算、匠造等等当年,是诸夏更加先进嘛!
凭什么一群连衣服都穿不整齐,成天就知道披着床单当袍子的罗马人,能比诸夏君子教化更多蛮夷?
答案显而易见——
“广业”只是一座属于诸夏城市,
而“罗马”则是拥有万千土地和臣民的国家。
蛮夷再怎么不通人性,在挑选生活环境这方面,还是会动一动脑子的。
所以,
他们必须建立正式的国家,制定适应的制度,训练强大的军队!
但耶哥儿并不愿意戴上属于君主的冠冕,更喜欢那顶在向那些生活在丛林中的日耳蛮人传道时,被一头白鹿赠送的花草头冠。
这让刘如意等已经年迈的追随者感到十分焦虑。
等听了耶哥儿的通告,他们顿时打开思路,内耗一下子就停止了——
也对!
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步嘛!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