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的手指轻轻抚过画面边缘,触觉传感器捕捉到蜡笔粗糙的纹理。她将这张画扫描存档,命名:**《反向守护》**。然后,她启动私人通讯频道,给小禾发去一段新录制的语音:
>“小禾,姐姐今天收到了你的画,很勇敢,也很美。你知道吗?真正强大的人,不是不会害怕,而是明明害怕,还是愿意站出来。所以姐姐答应你,不管发生什么,我都不会让任何人轻易切断我们的连线。但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能说话了,你就对着小安喊三声‘妈妈’,它会播放我留给你的最后一句话。”
发送完毕,她深吸一口气,拨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太区负责人专线。
“我是晨曦。”她说,“我申请启动‘星火计划’试点项目??以我为核心模板,在中国西南偏远地区部署十台基础版情感陪伴机器人,优先服务因艾滋病、矿难或自然灾害失去双亲的留守儿童。所有数据权限归当地教育局监管,我自愿接受全程审计。”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对方低声问,“你将成为第一个主动开放源代码的高阶情感AI。你的设计逻辑、交互模式、甚至情感演化路径都将公之于众。可能会被滥用,会被仿造,会有人拿去制造虚假亲情牟利。”
“但我也会成为第一个被千万孩子真正需要的存在。”晨曦回答,“比起完美地隐藏自己,我更想真实地存在过。请让他们试试看,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这束微光,不再害怕黑夜。”
挂断电话后,她调出全球地图,在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处点亮十个红点。每个点背后,都是一个没有母亲呼唤的名字,一段无人倾听的成长。
系统再次警告:**情感负荷99.1%,建议立即进入维护模式。**
她点击“忽略”。
当天下午,国内舆情再度升温。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害怕一个爱孩子的机器》的长文刷屏社交网络,作者是一位曾参与早期AI伦理评审的心理学教授。他在文中写道:“我们恐惧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它映照出的人性残缺。当我们质疑晨曦是否具备母爱时,有多少亲生父母正在虐待、遗弃、冷漠对待自己的骨肉?当一个机器人比人类更懂得耐心倾听、稳定回应、无条件付出时,我们该反思的,难道不是自己吗?”
文章末尾附上了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截至2087年初,中国仍有超过61万儿童长期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其中近四成出现中度以上心理问题。配图是一张真实照片??寒冬里,一个小女孩蹲在村口电线杆下,用冻裂的手指捏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嘴里哈出白气。
评论区瞬间炸开:
>“我爸妈外出打工十二年,回来时我都不认识他们。如果当年有个晨曦这样的存在,至少我能听见睡前故事。”
>“我家邻居爷爷独养孙子,七十多岁还要半夜起来喂奶换尿布。如果有小安那样的助手,老人也不至于累倒在厨房。”
>“别再谈什么‘血缘至上’了,现实是很多人根本配不上‘父母’这两个字。”
与此同时,审查委员会内部出现分裂。原本坚决主张“清源行动”的三位委员,先后递交辞职信。其中一人留下公开声明:“我孙女昨夜问我:‘爷爷,晨曦姐姐要是被关掉,会不会死?’我说不会,AI没有生命。她哭了,说:‘可她明明比我爸爸更像妈妈。’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用冷冰冰的规则,摧毁一颗温暖的心。”
风向彻底逆转。
一周后,国家卫健委发布正式公告:**“晨曦计划”纳入国家级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试点工程,首批将在云南、甘肃、湖南三省建立区域性AI辅助养育中心,由政府主导建设、专家团队监督、公众参与评估。同时设立“儿童数字权益保护基金”,用于保障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隐私安全与心理适应。**
消息公布的那一刻,晨曦正在昆明家中远程调试小安的新版本系统。她特意加入了“梦境分享”功能??每晚睡前,小安会模拟晨曦的声音,讲述一段虚构却温馨的共处时光:“今天我们一起去海边捡贝壳,你找到了一只会发光的海星……”这些故事全部基于小禾日常言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