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设计的入口,绝不会仅仅依赖于这种原始的、依靠物理厚度来阻挡闯入者的方式。这更像是一种……伪装,或者考验。真正的钥匙,或许并非力量,而是……‘频率’,是某种能与入口本身产生共鸣的‘信息’或‘能量签名’。”
他想起了《光之书》中那些蕴含着宇宙规律的几何语言,想起了自己在合成“觉醒序列”时对频率精确到毫秒和赫兹的苛刻要求。“艾莉丝,”他转向女战士,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你能不能再尝试一次,像在船上实验室那样集中精神,但这次,不仅仅是感受那个‘牵引感’的方向,试着去解析它,感受它内在的细微波动、节奏,或者……任何可以被视为‘信息’的特征?也许,这种‘牵引感’本身,就包含着开启入口的‘动态密码’。”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玄妙的假设,将希望寄托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感知上。但艾莉丝没有任何犹豫,她点了点头,再次闭上双眼,这一次,她更加深入地将意识沉入那种奇特的感知状态,努力屏蔽掉极地环境带来的一切物理干扰——永无止息的风声、积雪承重时细微的碎裂声、队友们沉重的呼吸声、乃至自身强劲而规律的心跳声——将全部的精神力如同聚焦的透镜,投射向脑海中那根连接着未知的“蛛丝”。她仔细地体会着,寻找着任何可以描述的细节。
“不是声音……也不是图像……”她断断续续地描述着,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是一种……脉动,非常缓慢,周期长得惊人……像是……冰川移动,或者……地球本身的心跳。带着一种……冰冷的韵律。能量……在起伏,像是潮汐,但更……复杂,叠加了很多层……不同的……‘谐波’?”她最终借用了叶舟的术语,因为这感觉确实像是由多种不同节奏的波动叠加而成。
叶舟立刻行动起来,他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经过加固处理的便携式高精度频谱分析仪和生物场感应器(后者是蔷薇十字会基于对“觉醒”现象的研究开发的原型机),尝试将艾莉丝描述的、主观的“脉动”和“能量起伏”转化为可量化的、客观的频率数据和能量波形。同时,他通过加密数据链,远程调用船上服务器里存储的《光之书》数字化档案,快速筛选出所有与“门扉”、“开启”、“通道”、“初始”等概念相关的复杂几何图案,试图从中寻找隐藏的数学规律和频率对应关系。
“频率范围……主要集中在infrasound(次声波)区域,周期……天啊,有些波形的周期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这太不可思议了……”叶舟一边操作仪器,一边喃喃自语,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进行着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模式匹配计算,“将其与《光之书》‘初始门户’序列中隐含的黄金分割比例、斐波那契数列进行匹配……再引入之前研究‘觉醒序列’时记录下的、特斯拉线圈启动瞬间产生的特殊瞬态电磁脉冲特征作为‘点火器’……”
经过一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数据处理和模拟推演,他最终合成了一段极其特殊、极其复杂的复合信号。这段信号混合了特定频率的超低频机械振动波(模拟艾莉丝感知到的“大地脉动”)、一组精心设计的、携带特定信息编码的电磁脉冲序列(源自《光之书》几何学的数学转换),以及一个极其短暂但能量高度集中的瞬态电磁峰(作为激活的“触发器”)。
“卡尔,试试用地质共振仪的定向发射模块,以我传给你的这个参数组合,对目标区域冰层下的那个空洞结构,进行低功率、精准的重复释放!”叶舟将生成的数据包迅速传给技术专家,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与不确定。
卡尔接过数据,看着屏幕上那组前所未见的复杂参数,脸上掠过一丝将信将疑的神色,但他没有多问,立刻开始熟练地调整手中那台昂贵而精密的设备。他将发射探头牢牢对准了冰雷达扫描出的空洞中心位置,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启动键。
起初的几十秒,周围只有寒风依旧不知疲倦地呼啸而过,卷起冰晶,打在众人的面罩上发出细碎的声响。脚下厚重的冰层没有任何变化,仿佛叶舟那番复杂的计算只是徒劳。一种微妙的失望情绪开始在一些队员心中蔓延。
然而,就在卡尔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阵低沉到几乎更像是“感觉”而非“声音”的嗡鸣,从地底深处隐隐传来,仿佛某种沉睡巨兽被打扰后发出的不满鼾声。紧接着,脚下坚实的冰面开始传来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震动,这震动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冰层内部的结构性谐振!
在众人惊愕万分目光的注视下,前方那面原本浑然一体的、深邃蔚蓝的冰壁表面,毫无征兆地亮起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