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深:凯旋归朝暗流涌
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被晨光染得亮,林烨——如今的大隋太子杨烨,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身后是被铁链缚住的高句丽国王高元及宗室亲眷,再往后,是满载着高句丽贡品的粮车与盔明甲亮的得胜将士。
可他紧握缰绳的手却始终未松,渝关山谷里的血腥气仿佛还萦绕在鼻尖,那夜父亲杨坚单骑破阵的身影,更是如烙印般刻在脑海里。
“殿下,皇城就在前面了。”
副将李纲催马至身侧,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此次多亏陛下及时赶到,否则……”
杨烨微微颔,目光掠过街旁跪拜的百姓。
穿越三年,他早已习惯了“太子杨烨”
的身份,也摸清了大隋朝堂的暗流。
杨坚待他乎寻常的信任,不仅放权让他挂帅征高句丽,更在他归途遇袭时亲率玄甲骑兵驰援——那份父爱与帝王的果决,让他这个来自千年后的灵魂倍感暖意。
可他更清楚,渝关的围杀绝非偶然,反王罗艺、高宝宁背后,定然还有更深的推手。
行至承天门外,杨坚早已身着衮龙袍立于城楼之下。
玄甲未卸时的铁血战神,此刻换上朝服,更显帝王威严。
杨烨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躬身行礼:“儿臣幸不辱命,已平定高句丽,携其王室归朝。
只是归途遇反贼截杀,幸得父皇驰援,方保无虞。”
杨坚伸手扶起他,指腹不经意间触到他手腕上未愈的擦伤,眼神微沉:“辛苦你了。
反贼之事,朕已派人彻查,罗艺残部与高宝宁余党皆已肃清,你无需挂心。”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几分,“随朕回御书房,还有要事与你说。”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
杨坚屏退左右,将一份密折推到杨烨面前:“你看看,这是京兆尹刚刚呈上来的。”
杨烨展开密折,瞳孔骤然收缩——密折上清晰记录着,渝关围杀前,罗艺曾派人秘密联络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的族人,而这些家族,正是大隋最顶尖的门阀势力“五姓七望”
的核心。
“果然是他们。”
杨烨捏紧密折,指尖泛白。
他早知道五姓七望对皇权心存抵触,这些门阀历经数朝而不倒,势力盘根错节,连杨坚建立隋朝后,都不得不对他们有所忌惮。
此次他征高句丽得胜,威望日隆,五姓七望定然是怕他将来继位后削弱门阀势力,才暗中勾结反王,想借截杀太子动摇大隋根基。
杨坚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案几,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五姓七望自恃门第,屡次干预朝政,朕忍他们许久了。
此次他们敢勾结反贼,谋害太子,便是触碰了朕的底线。”
他看向杨烨,眼神中带着期许,“你刚从战场回来,对朝堂局势或许不如朕清楚,但你要记住,大隋的江山,是朕在马背上打下来的,绝不容许任何人觊觎,哪怕是这些所谓的‘名门望族’。”
杨烨心中一凛,瞬间明白杨坚的用意。
父亲不仅是在告知他真相,更是在试探他对门阀的态度。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父皇所言极是。
五姓七望虽有声望,却屡屡为一己之私损害国祚,此次谋逆更是罪无可赦。
儿臣以为,当借此次渝关之事,彻底清查门阀与反贼的勾结,削其羽翼,以儆效尤。”
杨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朕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五姓七望树大根深,不可操之过急。”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外的天空,“朕已命人暗中收集他们勾结反贼的证据,待证据确凿,便以‘谋逆’之罪处置恶,同时下令推行‘科举取士’,从寒门中选拔人才,逐步瓦解门阀对官场的垄断。”
杨烨心中震撼,他没想到杨坚早已布下后手。
历史上的杨坚虽开创科举,却因门阀阻力未能彻底推行,如今有了五姓七望谋逆的把柄,正是推行新政的最佳时机。
他忽然明白,父亲看似简单地处理了反王势力,实则是一步步收紧对门阀的包围圈,而渝关的围杀,反而成了打破朝堂平衡的契机。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进来禀报:“陛下,博陵崔氏家主崔弘礼、清河崔氏家主崔仲方求见,说是为太子殿下凯旋而来道贺。”
杨坚与杨烨对视一眼,皆看出了彼此眼中的冷意。
五姓七望的人消息倒是灵通,刚得知反王被灭,便立刻上门示好,想来是怕事情败露,想先探探口风。
“让他们进来。”
杨坚坐回龙椅,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片刻后,两位身着锦袍、气度雍容的老者走进御书房,见到杨坚与杨烨,连忙躬身行礼:“臣崔弘礼(崔仲方),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听闻太子殿下平定高句丽,凯旋归朝,臣等特来道贺。”
崔弘礼抬头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案上的密折,眼神微不可察地一缩。
杨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