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冷意。
“孤累了,二位弟弟先回吧。”
杨烨挥了挥手,不再看两人的表情。
李德全适时上前,躬身送客。
待殿门关上,杨烨才松了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刚才的强硬,一半是装出来的,一半是真的担忧。
他知道,光靠威胁是没用的,杨勇优柔寡断,杨广野心难驯,而五姓七望更是根深蒂固,必须找到一个能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光再次落在案上的竹简上,厚重的竹简堆成小山,仅仅是记录昨日的议事,就用了近百片。
杨烨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可到了隋朝,纸张的质量依然不高,产量也极低,而且大多掌握在世家手中。
平民百姓根本用不起纸,只能靠口耳相传学习知识。
如果能改进造纸术,提高纸张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让纸张普及到民间,那么世家垄断知识的根基就会被撼动!
一旦平民能读书识字,就能通过科举(虽然隋朝科举刚起步,还不完善,但潜力巨大)进入官场,打破世家对官员选拔的垄断;一旦知识不再被世家独占,百姓的思想就会觉醒,不再轻易被世家操控。
这不仅能削弱五姓七望的势力,还能为大隋培养更多的人才,稳固皇权。
想到这里,杨烨的眼睛亮了起来,之前的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坚定。
他立刻叫来李德全:“传孤的命令,东宫后院的作坊即刻清理出来,再调二十个手脚麻利、嘴严的工匠过来,另外,准备些树皮、麻头、破布、渔网,越多越好。”
李德全虽然疑惑,但不敢多问,躬身应道:“喏,奴婢这就去办。”
半个时辰后,东宫后院的作坊里,工匠们已经站成一排,看着眼前的太子殿下。
杨烨穿着便服,挽着袖子,手里拿着一张粗糙的麻纸,对工匠们说:“今日叫你们来,是要做一件大事——改进造纸的法子。”
工匠们面面相觑,造纸的法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用的是旧麻料,工序繁琐,造出的纸又脆又黄,还容易破。
太子殿下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杨烨没有解释,而是直接开始指挥:“第一步,浸料。
把树皮、麻头、破布、渔网都切碎,放进大缸里,加水浸泡,要泡到纤维完全散开,没有硬块为止。”
工匠们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他的吩咐做了。
杨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时不时调整一下水量和浸泡的时间。
他记得,蔡伦造纸用的是树皮、麻头、敝布、鱼网,这些原料在隋朝都很容易找到,而且成本低廉,不像帛书那样昂贵,也不像竹简那样笨重。
接下来是蒸煮。
杨烨让人在作坊里架起大蒸锅,把浸泡好的原料放进锅里,加入石灰水,生火蒸煮。
“石灰水可以去除原料里的杂质和油脂,让纤维更纯净。”
他一边说,一边用木棍搅拌锅里的原料,“火候一定要控制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蒸到原料软烂,一捏就碎才行。”
工匠们看着太子殿下亲自上手,又是搅拌又是调整火候,都不敢怠慢,一个个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杨烨则全神贯注,前世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记忆涌上心头,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都清晰无比。
他知道,蒸煮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纸张的质量,如果煮得不够,纤维不够软烂,造出的纸就会粗糙;如果煮得太过,纤维就会断裂,纸张就会脆弱。
蒸煮好的原料被捞出来,放进石臼里捣打。
杨烨让人把捣好的纸浆倒进大水槽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拿出一张竹帘,小心翼翼地放入水槽,轻轻晃动,让纸浆均匀地附着在竹帘上。
“这一步要慢,要稳,纸浆薄厚要均匀,不然造出的纸就会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
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工匠们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
当杨烨把竹帘从水槽里提起来,上面已经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湿纸时,工匠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他们以前造的纸,都是用麻絮直接铺在竹帘上,又厚又不均,可殿下这法子,造出的湿纸竟然如此平整!
接下来是晾晒和压榨。
杨烨让人把附着湿纸的竹帘一张张挂在架子上,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晒,同时用木板和石头压榨湿纸,去除多余的水分,让纸张更紧实。
“晾晒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暴晒,不然纸张会开裂;压榨的力道要适中,不然纸张会变形。”
工匠们按照杨烨的吩咐,一步步操作着。
杨烨则在作坊里来回走动,仔细检查每一个步骤,时不时停下来纠正工匠的动作。
他知道,造纸术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试验,调整原料的比例、蒸煮的时间、纸浆的浓度,才能造出质量最好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