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天,费利克斯和加布里埃尔各自驾驶着加装了采样设备的工程车,以97号平台为圆心,对周边三千里的区域进行了密集勘探。
他们每天带回的样本箱都是爆满的,里面分门别类地装着来自不同环境的凯贝种群。
经过宋星澜和小诺的严格检测分析,数十个种群中仅有七个通过了筛选,被标记为“可食用种群”
。
绝大多数种群因污染标、休眠期个体稀少或肉质风味不合格等缺乏开价值的因素,从而被排除。
也就是说,考察第五天,宋星澜在华夏星确定了八个存在风味差异的可食用凯贝亚种。
第一个,97平台的凯贝,浓烈金属风味依旧最为独特。
第二个,由加布里埃尔学弟采集现的种群。
因其生长环境具有特殊性,风味表现也颇为出众特殊。
肉质丰满厚嫩,汁水甘美,口感脆爽,还带有特殊的坚果香气与淡淡回甜。
这个凯贝族群,被学弟命名为“吉拉多凯贝”
。
第三个,由费利克斯采集现的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群的巨大化变异种群。
它们活动范围固定,主要栖息于淡水环境的泥沙底质中,外壳光滑,呈扇形或椭圆形,并未表现出向陆地蔓延的侵略性。
肉质还算鲜嫩,但带有明显腥味,且烹饪火候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口感就会变得如同嚼橡皮筋。
即便是处于休眠期的最小成贝,个体也过8o+厘米,样本中最大的一个更是达到了15o+厘米。
宋星澜愣了愣,现这玩意儿不就是星际版的巨型河蚌?怎么被归类到凯贝咧。
因为费利克斯对起名不感兴趣,于是他给定名为“凯蚌”
了。
不过,“凯蚌”
要是好好处理的话,其实挺好吃的。
诸如爆炒、炖汤、蒜蓉粉丝蒸等。
所以,宋星澜犹豫再三,还是把这个种群列入可食用的凯贝亚种。
接下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的四个种群,虽然也算是鲜美嫩滑,但风味上缺乏突出特色,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第八个种群,才是让宋星澜尤为青睐的一个凯贝种群。
它们是费利克斯在两千里以外一个海域的天然海湾处现的。
这个凯贝种群,外壳颜色偏深,贝肉整体偏暖白色,裙边带有明显黑色。
它们的肉质饱满,鲜嫩多汁,无论生食熟食,都表现得无可挑剔,几乎没有异味。
宋星澜越是分析,越是惊叹。
它们的风味结构堪称完美。
算得上是一种鲜味平衡,没有明显短板的可食用凯贝种群。
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个种群数量极其庞大。
随着费利克斯将勘探数据不断传回,全息地图上代表这个族群的分布区域不断蔓延,仿佛没有尽头。
初步勘测结果显示,它们的覆盖范围至少过了直径五百公里,而这还不是它们的极限边界,勘探车的传感器在更远处依然接收到了它们强烈的生物信号。
更关键的是,扫描数据显示,这个凯贝族群正处于风味最佳休眠期的成贝个体占比稳定地维持在68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宋星澜找到了一个成熟的巨型天然级凯贝养殖场!
“就暂时叫‘华夏凯贝’吧。”
他想了想,做出了决定。
要是日后这个种群的数量继续拔得头筹,名字就彻底定下来好了。
然而,随着采样距离越来越远,每日往返耗时剧增,效率大打折扣。
兄弟俩第三天带回的样本箱中,大半都是“华夏凯贝”
。
当晚,宋星澜在全面分析数据后,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我们不如迁移营地吧。”
他指着全息地图上三千里外的一个光点,那是费利克斯标记的、最远的一处“华夏凯贝”
种群坐标。
“这里休眠期成贝密度最高。
我们迁过去,我可以就地深入研究,你们也能以此为新,继续向更远处勘探,节省往返时间。”
“我是没关系啦,全听学长的!”
加布里埃尔对自己的团体定位,拥有清晰的认知。
“星澜,你是有了新计划?”
费利克斯顿了顿,则敏锐地问道。
“嗯。”
宋星澜点头。
凯贝相关的大量重复检测工作已交由小诺自动化完成,他得以抽身好好想想接下来的考察行程。
距离“远星号”
返航,也就两天的时间。
宋星澜意识到,仅靠一周考察,然后带走少量样本,或后续靠成本高昂的鲜活运输,对于华夏星庞大的凯贝储量而言,堪比星际版“愚公移贝”
,又性价比极低。
更别说受联邦对入侵物种的严格运输限制掣肘,他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将大量凯贝转化为高价值、易储存、便运输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