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震盯着她看了几秒,像是在判断她是不是真的轻松,最后还是点了点头:“行,那你注意安全,结束了给我打电话,我去接你。”他顿了顿,又叮嘱,“理疗的时候要是觉得不舒服,别硬撑着,随时给我打电话,我马上过去,知道吗?”
“知道啦,你比我妈还啰嗦。”季洁笑着嗔怪,心里却甜丝丝的,像喝了蜜似的。她知道,他的啰嗦里藏着的,都是细细密密的在意。
吃过早饭,杨震收拾碗筷时,季洁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着手机。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沙发上,暖融融的,她把脚也蜷到沙发上,裹着毯子,像只慵懒的猫。她点开那个许久没敢碰的育儿论坛,以前总怕触景生情,每次点开都觉得心里像被针扎,可现在心里的弦松了些,竟也敢慢慢浏览了。
论坛里都是新手爸妈分享的琐碎日常:有人说宝宝第一次翻身时自己激动得拍了段模糊的视频,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有人吐槽半夜起来换尿布的辛苦,字里行间却都是藏不住的喜悦;还有人分享给宝宝做辅食的心得,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连失败的糊锅经历都写得妙趣横生。这些细碎的文字像带着温度,一点点熨帖着她心里的褶皱,让她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在看什么呢,这么开心?”杨震擦着手从厨房出来,凑过来看了一眼,眼里闪过丝了然的笑意,“哟,这是开始提前做功课了?”
季洁脸微微一红,像被戳中心事的小姑娘,把手机往旁边挪了挪,嘟囔道:“就随便看看,消磨时间。”
杨震没再逗她,只是在她身边坐下,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却没调台,屏幕上正放着早间新闻,声音被调得不大,像个温和的背景音。他伸手揽过她的肩膀,让她靠在自己身上,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料传过来,稳稳的,让人安心。
“对了,”他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下午我去趟菜市场,买点你爱吃的鲈鱼,晚上给你做清蒸的,放几片姜,淋点蒸鱼豉油,清淡又有营养。”
“好啊,”季洁笑着应道,往他怀里缩了缩,“再买点小油菜,清炒就行,少放点盐。”
“知道了,”杨震低头看她,眼里的笑意像浸了阳光,“再买点草莓,昨天看水果摊的草莓通红通红的,看着就甜,回去给你洗干净当饭后水果。”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阳光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斑,随着时间慢慢移动。空气里浮动着尘埃,在光柱里慢悠悠地跳舞,一切都慢得像被拉了倍速,安静又平和,像一首没有歌词的小调,每个音符都落在心尖上,让人心里格外安稳。
下午两点,郑嫂准时来敲门。她穿着件亮色的风衣,手里还拎着个布袋子,一进门就嚷嚷:“季洁,看看我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说着从袋子里掏出个保温杯,“我家老郑昨天炖的银耳莲子羹,放了点冰糖,滋阴的,你路上喝点。”
季洁接过保温杯,入手暖暖的,心里也跟着暖起来:“郑嫂,总让你这么费心。”
“跟我客气啥,”郑嫂拍了拍她的胳膊,眼里带着关切,“我看你这气色比上次见好多了,杨震这小子照顾人还真有一套。”她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走呗,中医馆不远,咱们慢慢溜达过去,就当晒晒太阳。”
两人并肩走在人行道上,午后的阳光不烈,暖暖地洒在身上。路边的梧桐树抽出了新叶,嫩绿色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摇晃,投下斑驳的光影。郑嫂性子爽朗热心,孩子都上小学了,知道季洁前段时间的难处,总想着帮衬一把,怕她一个人钻牛角尖。
“你啊,就是心思重,”郑嫂挽着她的胳膊,慢慢走着,“杨震对你那心思,全队的人都看在眼里。以前出任务,他总把最安全的位置给你留着;你加班晚了,他说自己顺路,绕远路也得送你到家;这次你住院,他衣不解带地守着,眼睛都熬红了……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你可得放宽心,好好跟他过日子。”
季洁听着,嘴角忍不住上扬。是啊,杨震的好,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这些细碎的日常里,像春雨似的,润物细无声,却早已渗透了她的生活。
中医馆在一条老巷子里,门口挂着块木质牌匾,写着"颐和堂"三个字,笔画温润,透着股岁月沉淀的平和。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轻响,像是惊扰了时光。馆里不大,却收拾得干净雅致,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角落里摆着个青瓷瓶,插着几支新鲜的艾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不是那种苦涩的味道,而是带着点草木的清新,闻着让人心里沉静。
坐堂的老中医头发花白,戴着副老花镜,看着就透着股靠谱劲儿。他仔细给季洁把了脉,指尖搭在她的腕上,力道适中,眼神专注。又询问了些日常作息和饮食,最后笑着说:“姑娘身子底子还行,就是前些日子思虑过重,有点气血不畅。放宽心,按时作息,饮食清淡些,再配合着做做理疗,慢慢就调理过来了。”
听着老中医的话,季洁心里又踏实了些,像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郑嫂在一旁帮腔:“你看,我就说吧,你就是想太多。跟杨震那小子学学,心大点儿,日子才能过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