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校园小说 > 克夫女穿成女王妃 > 第一百九十八章 生祠与传说

第一百九十八章 生祠与传说(1 / 2)

    史册上的墨迹尚未干透,朔北的土地上,另一种更为鲜活、更为滚烫的铭记,已然拔地而起。

    在朔北新都最繁华的主街尽头,一座宏伟的建筑落成。它并非官署,也非宅邸,而是一座祠堂——一座为在世人修建的生祠。祠堂的牌匾由新帝亲笔题写,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朔北英祠”。

    祠堂的修建,并非出自朝廷的旨意,而是朔北军民万民同心的结果。从白发苍苍的老兵,到刚刚入学的稚童;从中原来的富商,到西域来的牧民,无不慷慨解囊。工匠们夜以继日,用最好的青冈岩砌成墙壁,用最坚固的楠木雕梁画栋。他们要为这座城市的缔造者,为自己生命中的守护神,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祠堂落成那日,朔北万人空巷。萧劲衍与黄玉卿的雕像,被庄重地安放在大殿中央。雕像并非威严冷酷的神像,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萧劲衍身着戎装,手按剑柄,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黄玉卿则是一身布裙,发髻简单,面带温和的微笑,手中捧着一束草药,眼神中充满了悲悯与智慧。

    他们的身后,是巨大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他们一生的功绩:初入朔北的荒芜,雪灾中送粮的背影,瘟疫里熬药的侧影,战场上并肩的身姿,以及新都奠基时的辉煌……每一幅画面,都对应着一段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从那天起,朔北英祠的香火,便再未断绝。

    这并非一处阴森肃穆的祭拜之地,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所在。清晨,有赶着去上工的工匠,会先进来上一炷香,祈求一天平安顺遂;午后,有带着孩子的妇人,会在这里讲述萧王与黄夫人的故事,让孩子们从小便懂得感恩与勇敢;傍晚,有结束了一生辛劳的老人,会坐在祠堂的台阶上,望着雕像,喃喃自语,仿佛在与老友叙旧。

    人们来这里,所求的并非虚无缥缈的来世,而是实实在在的慰藉与力量。

    生病了,人们会到黄夫人的像前祈祷,仿佛那慈祥的目光能带来治愈的力量。许多病患在虔诚祈祷后,心态平和,再配合“朔北医馆”的药物,竟真的奇迹般痊愈。于是,“黄夫人显灵”的说法不胫而走,英祠内的药草香,也成了最安心的味道。

    经商的,会在出门前,先来拜一拜。他们不求一夜暴富,只求能像念北郡主那样,有敏锐的眼光和诚信的品格。据说,许多商队在遇到困境时,只要默念“萧黄”之名,便能心生勇气,找到出路。这并非神迹,而是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了朔北商人骨子里的信念。

    从军的,更是将这里视为圣地。每次出征前,将士们都会列队前来,在萧劲衍的雕像前宣誓。他们相信,将军的英灵会庇佑他们旗开得胜,平安归来。那坚毅的目光,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军魂。

    如果说史册上的记载,是冰冷的文字,为后人提供了研究的凭据;那么这座生祠,便是温热的血脉,将传奇注入了每一个朔北人的生命里。

    而比生祠流传更广的,是那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这些故事,早已脱离了史书的束缚,在说书人的口中,在戏子的唱腔里,在牧民的歌谣中,演变成了无数个版本,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与朴素的情感。

    在新都最大的茶楼“听雪轩”里,说书先生张口便是定场诗:“朔北风沙起苍黄,将军一怒镇八荒。夫人妙手回春日,换来万世稻花香。”

    他口中的故事,最叫座的莫过于“夫人雪中送炭”。在他的演绎里,那场百年不遇的暴雪,是上天对朔北的考验。而黄玉卿,则是下凡的九天玄女。她能“袖里乾坤”,从袖中取出取之不尽的粮食和柴火;她能“呵气成春”,一口仙气便能融化冰雪,救治冻伤的牧民。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亲眼见证了那神迹般的时刻。他们不在乎这是否是史实,他们只愿意相信,拯救了他们的那位夫人,本就非凡。

    这是民间对《萧黄列传》附录《存疑》中那些谜团,最直接、最浪漫的解答。史官魏徵的困惑,在百姓的口中,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天助”。黄玉卿那无法解释的医术与物资,被归结为“仙女下凡”,这既是

最新小说: 御座上的现代思维:拐跑权臣计划 转生饕餮,重生女帝破大防 秋意渐浓 武道燃星 全世界觉醒者都听着:老子是灾厄 蒙冤入狱后,我惩恶徒兑万物! 人在综漫,无情道修士只想摆烂 栖贤大陆 全球帅哥稀缺,校花嫁我送房又送车 你看他朱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