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顿了顿,
陈露阳看着场地上的小汽车,若有所思地问:
“咱厂这是小汽车又升级了?”
看着老郝点头,陈露阳有些惊讶:“年年升啊???”
这小汽车好不容易跑明白了,怎么还总升级呢?
老郝笑着摇摇头:“现在全国都在造车,咱厂要真想站住脚,就得一年比一年往上抬。”
听了老郝的解释,陈露阳明白了。
虽然厂里的小汽车已经走过三代更新:
但第一代,完全照着日本老款图纸“克隆”,能跑,但毛病多,耐用性差。
第二代,有了意大利技术人员的指导,外形和内饰有了大幅改善,性能也稳了不少,却还谈不上先进。
第三代,机械常年正式采用中日意的联合方案,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总成相对可靠,基本能批量下线。
可整体配套体系、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还是不行,检测环节更多还是参照军工产品的思路来改造,勉强能下线,却没法真正在市场里跑开。
更麻烦的是,售后渠道和零配件供应链也没跑顺,一辆车出了毛病,修理起来比造车还难。
全靠机械厂的工人背着修理包,全国各地的坐火车去回访、检查。
现如今,机械厂要从“能造几辆”、“部里能看”的层面,大步跨入“能卖、能用、能维护”的市场阶段,就必须把底盘、制动、悬挂、内饰这些环节全面升级,真正拿出一条面向民用的小汽车装配线来。
尤其是今年的进出口预展,省机械厂的小汽车被点名要参展。
这不仅是全省工业的门面,更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民用小汽车,才能在外国商人、部里领导面前,展示中国工厂“军转民”走向市场化的成果。
因此,厂里下了死命令:必须在一年之内,把第四代车推出来。
哪怕要大动干戈,新建或彻底改造装配线,也要保证年后能有一批合格的样车亮相。
很不幸……
第四代小汽车刚刚试车,刹车就出了问题。
不过,郝逢春一句话说的对。
出问题不怕,解决就好了~
话说回来,
郝逢春瞅着陈露阳:“小陈,都说北大食堂好,花样多,你咋还瘦了?”
“肉包子吃多了也腻!”陈露阳装作不屑地回答一句,伸手揽过曹青杭的肩膀,道:
“走!中午咱们老饭馆吃饭去,我给你好好补补!”
曹青杭赶紧道:“得了吧,这你刚回来就请客破费,以后不知道在心里要怎么骂我们。”
“今天中午我们请你!给你接风洗尘!”
陈露阳登时羞涩道:“曹工~这话说的,我哪是那种人~”
曹青杭瞥他一眼,简直把陈露阳的本质看的透透的。
“你啊,嘴上说不要,心里比谁都盼着。”
瞧着陈露阳和曹青杭他们凑在一起热络,黄平涛等人暗暗的怒拍一下大腿。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