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让所有在场的老参谋们刮目相看。叶修在当晚的考核组内部评议上专门提到了周明睿:
“我们既需要赵大虎这样能冲锋陷阵的猛将,也需要周明睿这样善于用科技赋能、在关键时刻出奇招的‘智将’!
机关考核,不能唯体能论,更要看重谋略水平、科技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明睿同志,这次应该评为优秀!”
第三站:后勤“火头军”的硬核表现
考核进入后勤保障模块。叶修带队直扑711装甲团的野战炊事单位,炊事班在考核中往往是“配角”,但这次叶修给了他们一个“主角”剧本。
想定:部队经过高强度机动和战斗,人员疲惫,补给线受威胁,要求在无依托、生疏地形下,一小时内,为一个加强连的官兵提供热食保障,且要求隐蔽疏散,防敌侦察打击。
炊事班长,一位名叫老周的三级军士长,接到任务后没有丝毫慌乱。他迅速勘察地形,选择了一处背风、靠近水源且有植被遮蔽的洼地。
没有像往常一样支起明显的野战炊事车,而是指挥手下利用就便器材挖散烟灶,使用经过消烟减噪改装的小型汽油炉。
“主食,压缩干粮快速加热成糊状,加入脱水蔬菜和肉粒,做成热粥!副食,启用单兵自热食品,集中加热后分发!
这样快,烟小!”老周的声音沉着冷静。炊事员们动作麻利,分工明确,挖掘、架设、生火、加工……一切井然有序。
更让人叫绝的是,老周还派出了“警戒哨”,并设置了简单的红外诱饵装置,模拟居民生活热源,以迷惑“敌”红外侦察。
五十五分钟后,当叶修和考核组沿着几乎难以察觉的痕迹找到这个隐蔽的野炊点时,加强连的官兵已经人手一份滚烫的粥和加热好的自热食品。
现场几乎没有明显烟雾和热量信号外泄。
叶修舀起一勺粥尝了尝,温度适中,味道居然不错。他拍了拍老周的肩膀,对随行的后勤部长说:
“看看!这就是战斗力!‘火头军’不简单呐!未来战场,后勤保障不仅要跟得上,还要藏得住、快得了、保得好!老周班长,给你们炊事班记一功!”
第四站:电子对抗团的“无形较量”
考核的重头戏之一,是红蓝对抗演习。蓝军由集团军电子对抗团和特种大队混编而成,手段刁钻狠辣。红军则由叶修随机抽点的一个机械化步兵旅担任。
演习一开始,红军旅长还按部就班,试图建立指挥通信网。
然而,强大的电磁干扰瞬间笼罩了整个战场,电台里一片刺耳的噪音,数据链时断时续。红军指挥系统几乎瘫痪。
旅长急得满头大汗,试图变换频率,启用备用通信方案,却屡屡被蓝军侦测并压制。
关键时刻,旅属电子对抗分队的一名年轻排长,名叫李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旅长,蓝军干扰源功率大,覆盖广,但反应可能有延迟。
我们可以用‘跳频+猝发’通信,把长报文拆成无数个极短的信号碎片,在不同频率上瞬间发射,让他们来不及跟踪压制!”
“有把握吗?”旅长将信将疑。
“我们之前做过类似研究,理论上可以,但需要精确同步!”李振眼神坚定。
死马当活马医。旅长授权李振尝试。李振带领几名技术骨干,迅速调整设备参数,编写简易跳频程序。
他们利用蓝军干扰的间歇,成功与前沿几个失去联系的营级单位建立了极其脆弱但关键的联系,传递了简短的指令:“保持无线电静默,按预定分散突围方案,向次级集结点机动,以营为单位自主作战!”
正是这几条关键指令,让红军避免了被“一锅端”的命运。虽然最终演习红军仍因指挥不畅、协同不力而失利,但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能够部分恢复通信,组织起有效抵抗,展现了基层官兵的能动性和技术人员的价值。
叶修在演习复盘时,高度评价了李振的表现:“电磁空间是第五维战场!电子对抗不是辅助,是关乎生死的主导力量!李振同志在绝境中敢于亮剑,用技术智慧撕开了敌人电磁铁幕的一角,虽败犹荣!
这说明,我们必须加快培养既懂战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电子战人才!”
收官与思考
二十多天的考核,紧张、激烈、充满意外,也充满了感动。
叶修带领考核组,行程数千公里,深入班排、哨所、机关、野外训练场。他们见证了老牌劲旅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