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论述非常精彩。”叶修微笑着,语气恰到好处地表达赞赏而非恭维。
主任转过头,看到叶修胸前的使馆证件,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但脸上保持着政客的职业笑容:
“谢谢。科技创新必须与伦理和社会价值相结合,这是全球共识。”
“确实如此。”叶修点头,“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合作的空间巨大。”
“当然,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主任的回答滴水不漏,完全是标准的外交辞令。
“我们鼓励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进行开放对话。”他特意强调了“符合共同利益”和“开放对话”这两个限定词。
叶修心中了然,知道短期内很难从高层获得实质性承诺。
但他此行目的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混个脸熟,留下一个“专业、理性、寻求合作”的外交官印象。
他又寒暄了两句,询问了某个即将举行的国际科技峰会的细节,然后便礼貌地告辞,没有过度纠缠。
在整个过程中,叶修能清晰地感觉到,虽然现场气氛友好,但无形的界限无处不在。
一些展台,特别是那些明显与国防相关的公司区域,当他靠近时,工作人员的眼神会立刻变得警惕,解说的内容也变得更为笼统和保守。
几位他试图搭话的国防部官员,在简单交换名片后,也表现得非常谨慎,对话仅限于礼节性范围。
活动接近尾声,叶修站在草坪边缘,看着夕阳给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金色。他拿出加密记事本,快速记录下今天的观察:
· 高层态度:技术领导地位与国家安全高度绑定,对华技术转移限制仍是铁律。短期内在敏感领域取得突破可能性极低。
· 中层与业界:存在交流空间,尤其在两用技术和商业领域。需通过长期、耐心的学术交流、商业论坛等合法渠道逐步建立互信,寻找利益共同点。
· 自身定位:需继续强化“技术外交官”而非“军事代表”的形象,以学术、商业、全球议题为切入点,淡化军事色彩,降低对方戒心。
合上记事本,叶修走向使馆的车辆。这次活动,他没有获得任何直接的技术承诺,但他近距离地触摸到了华盛顿的权力脉搏。
感受到了东大与鹰酱关系在技术领域的微妙温度。
这为他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感受和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