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的凌晨三点十七分,刺耳的警报声撕裂了702团驻地的宁静。
当叶修像弹簧一样从行军床上蹦起来时,作训股的警报灯已经将整个房间都染成了一片触目惊心的血红色。
他的动作快如闪电,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警报声惊醒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本能。
他迅速抓起放在床边的对讲机,里面传来的是值班参谋那急促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声音:“叶参谋,一级战备警报!军区紧急命令!”
这短短几句话,却如同一道惊雷在叶修的耳边炸响。
他来不及多想,甚至来不及穿上外套,便如离弦之箭一般冲向作战室。
仅仅三十秒后,叶修便风风火火地冲进了作战室。一进门,他的目光就被站在那里的王团长吸引住了。
王团长的脸色异常凝重,他的双眼紧紧盯着刚刚收到的电文,仿佛那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斤重担。
而房间里的其他参谋们,也都个个面色苍白,眼带血丝。
连续五天的高度戒备状态,已经让这支原本精锐无比的部队也开始显露出疲态。
\"命令下来了。\"王团长将电文递给叶修,\"72小时内,全团机动至昆仑高原7号演习区。\"
叶修瞬间清醒过来。
昆仑高原7号区——距离燕京草原3000公里,海拔4500米,这个季节夜间温度可达零下三十度。
更关键的是,702团作为重装部队,从未在如此短时间内完成过这种跨度的战略机动。
\"铁路输送计划?\"叶修快速翻阅附件。
\"混合机动。\"王团长指着地图,\"铁路到兰州,然后自主行军1200公里进入高原。总装特批了三条专列,第一列六小时后发车。\"
叶修立刻明白了任务的严峻性。
重装部队的长途机动,就如同一场极其精密的外科手术一般,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紧密相连、协调一致,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通常情况下,按照传统的流程,仅仅是准备工作,就至少需要十二个小时的时间。然而,如今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却异常紧迫,留给他们的时间仅有区区四个小时!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叶修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转向身旁的作战参谋,下达了一道关键指令:“启动‘闪电’预案!”
随着这一声令下,整个重装部队的信息化系统瞬间被激活,所有的单位都迅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 c 方案展开行动。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每一秒都显得格外珍贵。
作战室里顿时忙碌起来。
参谋们飞快地敲击键盘,大屏幕上显示出整个机动计划的3d模拟图。
叶修注意到,尽管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动作依然精准有力——这就是一级战备状态下的军人。
四十分钟后,车场已经变成了一片光的海洋。
探照灯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坦克和装甲车的发动机陆续启动,喷出的尾气在低温中凝结成白色雾带。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所有车辆都开启了信息化系统的定位模块,在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显示为一个个闪烁的蓝点。
\"物资清点完成97%!\"后勤参谋高声报告,\"比预定时间提前十八分钟!\"
叶修点点头。这正是信息化系统的优势所在——每箱弹药、每桶燃油都有RFId标签,扫描枪一扫,库存数据实时同步到指挥系统。
若在以前,光清点全团物资就需要大半天。
\"叶参谋!\"林小满的声音从电台里传来,背景是嘈杂的机械声,\"3-2-6号车健康监测系统报警,右履带张紧器液压油渗漏!\"
叶修调出该车的实时数据。
林小满的系统已经自动生成了维修方案,预估耗时27分钟。而在系统下方,王铁柱手动标注了一条建议:
\"高原低压会加剧渗漏,建议更换全部密封圈。\"
\"批准维修,按王班长建议执行。\"叶修回复道,同时注意到系统自动将3-2-6号车调整到了第二梯队。
这种智能调度功能,正是他们连夜开发的成果。
天色微亮时,第一波运输车队已经整装待发。
叶修巡视车场,看到一幕奇特的景象:每辆坦克旁都围着两拨人——一拨是技术兵在检查电子设备,另一拨是老兵在机械部位敲敲打打。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