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熟的米,确实不行。
所以交趾稻米运来时,京师米价大跳水,随即本地米价格恢复,而交趾米价如杂粮。
用百姓的话说,不只不好吃,还不扛饿。
“再难吃,不会比豆子难吃,更不会比观音土难吃。”首辅叹道“只是不必苛待太子。”
“不从小培养如何能行呢他爹都跟着吃了。”皇帝翻了个白眼。
首辅呵呵一笑,没有就此多说。
皇帝搬来椅子坐下,翘着二郎腿说道“交趾税两成,如今看来却是低了啊。”
“木已成舟,无可奈何。”首辅点头。
二成涨到三成,是暴政,五成降到四成是仁政,所以就没法改,又错失了收拢人心的机会,损失惨重。
皇帝转了话题,问道“若是国内田税皆二成,杂赋税摊派徭役皆免,如何”
“陛下不妨等两年,给下一任首辅留个功绩。”首辅说道。
“时机不成熟吗”皇帝问道。
“陛下每年免徭役,可宣示仁善。”首辅委婉地说道。
皇帝需要继续收拢民心以巩固统治。
毕竟,海、酒、矿、盐等改革,动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不把百姓抓在手里,这龙椅就坐不安稳。
斗争的精髓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魏忠贤刚拿下,就免了摊派,随即年年免徭役杂赋,既得利益集团想鼓动百姓都无能为力。
想继续深入改革,就必须更牢地抓住民心。
“首辅公忠体国。”皇帝叹道。
“臣没指望有生之年把事情全办了,还得陛下励精图治。”首辅说道。
“朕晓得,等土地人口统计完毕,才是改革根本之时,就是不知道谁能实施,又便宜了谁。”皇帝没有深入的说。
什么是根本
土地和人口。
摊丁入亩才是根本之策。
但是想实施,必然阻碍重重,内阁不给力的话,怕是搞不了。
而就目前来说,没有百八十年是不可能免除农业税的,因为朝廷需要粮食,大量的粮食。
全凭收购,朝廷负担不起,城市里的人吃不起,不能行,后世也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免了农业税的。
谁能做到这点,谁就是新的圣人。
路漫漫修远兮。
放下这事,皇帝没再耽误首辅时间,背着手晃悠出了宫。
这一晃,就晃到了大雪纷飞的季节。
河流冰厚过迟,野外雪深及膝。
京师里,家家户户冒出了淡淡白烟。
粮价历年最低,又有煤炭供暖,百姓可以过个快活年。
皇后不快活。
若非未出月子,她肯定得跟皇帝闹一闹。
去年冬天跑出去,套虏没打成,跟建虏打了一场,可是把宫里吓的够呛,今年又出去,不知道会闹什么幺蛾子呢。
奈何,帝意已决。
出兵。
五万兵,三万民夫兼移民,号称二十万。
别问,问就是粮食够多。
就在皇帝率领大军离开后的两天,一只车队缓缓进了京城。
东吁缅甸、暹罗、南掌老挝,东南三大国齐齐派出了使者,同一天抵达。
兼管理蕃院的温体仁亲自到城门口迎接。
三位使者下车,上前行礼,道“下国朝圣使董和平李爱仁、何慕义见过上国天官。”
“三位多礼了。”温体仁笑眯眯地说道“城门狭窄,容不得三车并行,且随本官步行,如何”
三人对视一眼,同意。
一路上,三家为了谁先谁后吵了无数次,此时不好当着天官的面吵,只能折中。
见城中百姓喜笑颜开,三人都是暗暗心惊。
一路行来,百姓安居乐业,而京师里百姓竟是人人带笑,可见大明治理之好。
大明好,他们可就不好了。
他仨为何急急入朝给大明皇帝送生日礼物
怕落得个郑氏的下场。
其实阮氏也想来朝贡的,但是被大明礼部拒绝了。
叛逆之贼,没有资格。
安排三家抽签入住驿舍后,温体仁先进了东吁国使者的院子。
“未知上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