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乘梓
沈溯的指尖还残留着黑洞引力场模拟舱内壁的微凉触感,视网膜上尚未褪去的是模拟舱卸载时闪过的最后一串乱码——那是第七次模拟“记忆种子黑洞投放”时,系统突然崩溃前留下的唯一痕迹。
实验室的通风系统在头顶匀速运转,发出如同深海暗流般的低鸣,混合着培养基里藻类植物轻微的冒泡声,构成了沈溯熟悉了十年的寻常背景音。他摘下沾满冷凝水珠的防护眼镜,随手放在操作台边缘,镜片反射出培养皿阵列里跳动的幽蓝微光。三百七十二个培养皿,每个都装载着从柯伊伯带采集的星际尘埃与人工合成的“记忆载体蛋白”,其中三百七十个都在模拟黑洞引力场中保持着稳定结构,只有编号371和372的两个,在系统崩溃前的0.3秒,发出了超出阈值的能量脉冲。
“又是这两个。”助手林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她端着两杯热咖啡,脚步轻快地走过铺着防静电地板的实验室,鞋底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细微声响,在空旷的空间里格外清晰。“前六次模拟,只要引力场强度达到1.2倍太阳质量,这两个培养皿就会出现异常。这次更夸张,直接把主系统搞宕机了,技术部刚才发来消息,说核心代码像是被什么东西‘改写’了,不是病毒,更像是……数据自己发生了偏移。”
沈溯接过咖啡,指尖传来的温热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舒缓。他低头看向编号371的培养皿,透明的石英玻璃内壁上,附着着一层淡紫色的薄膜,那是记忆孢子聚集形成的“记忆云”。正常的记忆孢子是纯粹的银白色,如同悬浮在真空中的星尘,而眼前这层淡紫色薄膜,却在缓慢地、有规律地收缩膨胀,像是某种生物的呼吸。
“把光谱分析仪推过来。”沈溯的声音低沉,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培养皿。他从事记忆孢子研究十年,从最初的“记忆提取”到后来的“跨文明记忆传递”,再到如今的“黑洞引力场变异实验”,见过无数奇异的现象,但从未有过一种变异,让他感受到如此强烈的违和感——这层淡紫色薄膜的收缩频率,竟与他胸腔里心脏的跳动完全同步。
林夏很快推来光谱分析仪,探头对准培养皿的瞬间,屏幕上立刻跳出了一条扭曲的光谱曲线。“奇怪,”林夏皱眉,“正常的记忆孢子光谱峰值在450纳米,属于冷白光波段,但这个……峰值在750纳米,而且曲线是反向的,像是把正常光谱倒过来了。”
沈溯的手指在操作台上轻轻敲击,大脑飞速运转。记忆孢子的核心功能是承载信息,其光谱特征与信息密度直接相关,正向光谱代表承载的是“已发生”的信息,比如某个文明的战争、某个星球的毁灭、某个人类的一生。那么反向光谱,难道意味着……
他突然想起三天前的一个细节。也是在这个实验室,也是编号371的培养皿,当时它还只是微弱的淡粉色,沈溯无意中将自己的指尖贴在玻璃壁上,那一刻,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模糊的画面:一片荒芜的大地,天空是暗红色的,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味道,远处的山脉正在崩塌,而他自己,正站在一片废墟之上,胸口传来剧烈的疼痛。
当时他以为是连续工作导致的幻觉,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画面的细节异常清晰——他身上穿的防护服,是实验室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型号,目前还停留在图纸阶段;废墟里散落的仪器,上面印着的logo,是人类联盟计划在20年后启用的新标识。
“林夏,调取我三天前的生物监测数据。”沈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林夏虽然疑惑,但还是立刻操作电脑。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心率、血压、脑电波频率……一切正常,直到某个时间点,脑电波频率突然出现了一个尖锐的峰值,持续了0.7秒,与沈溯接触培养皿的时间完全吻合。
“这个峰值……”林夏的脸色变了,“像是……像是接收到了强烈的外部信息刺激,但当时实验室里没有任何信息传输设备在运行,除了……”
她没有说完,但目光已经投向了编号371的培养皿。
沈溯拿起一支取样针,小心翼翼地靠近培养皿。当针尖距离淡紫色薄膜还有一厘米时,培养皿里突然掀起一阵“紫色风暴”,无数细微的孢子从薄膜上脱离,如同被风吹起的蒲公英,在培养皿内快速旋转。与此同时,沈溯的脑海里再次出现了画面,比上次更加清晰:
还是那片暗红色天空下的废墟,他的胸口插着一根断裂的金属管,鲜血浸透了防护服。他的面前站着一个模糊的身影,看不清面容,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