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实乃顺应天时地利之举。那广袤无垠的平原,便是天然的大粮仓。我们可以在那里种植各类粮食作物,如金黄饱满的小麦、颗粒圆润的稻谷,还有那产量颇高的玉米。同时,也能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像散发着迷人香气的茶树、绽放着绚烂色彩的花卉,以及可用于纺织的棉花。”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可以兴修水利。挖掘纵横交错的水渠,让清澈的河水如同灵动的血脉,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修建坚固的堤坝,抵御洪水的侵袭,保障农田的安全。此外,改良农具也是关键。我们可以研发更先进的犁具,让耕地变得更加轻松高效;制造更精巧的灌溉工具,实现精准灌溉。如此一来,农作物必将茁壮成长,迎来丰收的喜悦。”
“三海平原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凭借这些资源大力发展手工业,打造出更多精美的器具和商品。技艺精湛的工匠们可以用矿石炼制出锋利的刀剑、精美的首饰;用优质的黏土烧制出细腻的陶瓷、古朴的砖瓦。这些精美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百姓的需求,还能远销到周边国家,为国家带来丰厚的财富。”
“如此一来,三海平原附近的新经济中心必将成为商业的热土,吸引各地的商业活动向这里汇聚。各地的商贾们会如同逐香的蜜蜂,带着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纷至沓来。他们会在这里开设店铺、作坊,贩卖来自五湖四海的奇珍异宝,传播着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商业理念。热闹的集市将整日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形成一片繁荣昌盛的商业市场。”
“随着商业的繁荣,人口也会如同百川归海般逐渐向此聚集。有了充足的劳动力,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制造都能更上一层楼。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可以在农田里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可以在作坊中精心制作,展现技艺。而且新的经济中心会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周边地区的人才和资源。那些有学识、有才华的文人墨客会来到这里,为经济中心注入智慧和文化的力量;周边地区的优质木材、石材等资源也会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为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切都将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让虞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而杭州,作为虞朝多年的都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城中的宫殿庙宇,那是先辈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高大雄伟的宫殿,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见证了虞朝历代君主的登基大典、重大朝会;庄严肃穆的庙宇,香烟袅袅,佛音阵阵,承载着百姓们的信仰和祈愿。亭台楼阁,或精致典雅,或古朴清幽,每一处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见证了虞朝的兴衰荣辱。”
“那些古老的习俗、传统的技艺,更是虞朝文化的瑰宝。每逢佳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舞龙舞狮的队伍穿梭其中,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传统的戏曲表演在戏台上演得精彩绝伦,演员们的唱念做打,让人如痴如醉。还有那代代相传的刺绣、木雕、陶艺等技艺,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情感,展现了虞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留杭州的都城地位,能让百姓们依然有精神上的寄托。他们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心灵的归宿。看到都城依旧,他们心中便会感到安稳,就如同漂泊在大海中的船只找到了坚实的港湾。每逢重大节日,在杭州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能让虞朝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让子孙后代铭记虞朝的辉煌历史。”
“我们可以待时机成熟,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迁都。在此期间,加强两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修建宽敞的道路,道路两旁种上郁郁葱葱的树木,既美观又能为行人遮风挡雨。让人员和物资能够顺畅流通,商队的马车可以在道路上疾驰,将新经济中心的商品运往杭州,又将杭州的文化和技术带到三海平原。设立驿站,驿站里配备精良的马匹和训练有素的驿卒。方便信息的传递,无论是国家的政令还是商业的情报,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这样就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杭州可以为新经济中心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人才,新经济中心则能为杭州提供丰富的物资和经济支持。”
此方案一出,朝堂之上的争论声愈发激烈,宛如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之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一群振翅高飞的鸟儿,在为了各自心中的方向而争辩。有的大臣激动得涨红了脸,额头的青筋都清晰可见,挥舞着手臂,仿佛要用自己的声音和气势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