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向大家挥手:"谢谢大伙,谢谢大伙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在新厂长带领下,厂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完,他转身上了汽车。
汽车慢慢启动,他透过车窗,望着越来越远的厂子和工人们的身影,心里默默祝福。他知道,自己带不走一座厂,但带走了人心。而人心,比什么资产都金贵。
陈志伟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烟厂技改办当主任的场景。那时候的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为了推动烟厂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升级,他不怕辛苦,总往北京、上海、广州跑,拜访专家,考察设备,学习管理。那些年,他住过几十块钱一晚的小旅馆,也吃过不少闭门羹,但他从不气馁。
他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系处得特别好,这不是靠请客送礼,而是靠真诚和专业。每次去国家局汇报工作,他都会做足功课,对烟厂的技术需求、发展规划了如指掌。他为烟厂争取到不少资源和支持,从技术改造资金到先进设备引进,从人才培养到政策倾斜。
他干活认真负责,业务精通,对每个技术环节和管理要点都门儿清。他为人活络,不管是和上级领导沟通,还是和同事协作,都应对自如,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
国家局的司长们很看好他,常半开玩笑说:“老陈啊,要不是太平烟厂离不开你,我们肯定把你调到国家局,凭你的能力和经验,准能为行业做更多贡献。"
陈志伟总是笑着回:”我一年有小半年在国家局,参加各种项目和会议,这和调到国家局工作没啥两样。"
后来,陈志伟调到卷烟材料包装厂当厂长,就算岗位变了,他和国家局的交情也没断。国家局的司长和工作人员来太平时,总会抽空和他聚聚。大家坐一块儿,在轻松的气氛里聊行业动态,说工作点滴。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趋势,从政策解读到企业管理,话题里充满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关系越来越铁,像多年老友。
一次,国家局计划司副司长郑天民来考察,和陈志伟聊天时推心置腹地说:“老陈啊,你这包装厂现在只生产铝箔纸和滤嘴棒、水松纸,业务太单调了。如今包装材料种类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你不妨多开拓开拓业务,有需要,我们全力支持你。"
陈志伟眼里一下子有了光,连忙笑着回:“郑司长,您站得高看得远,稍微给我们点拨一下,就够我们吃一辈子的。还请您多指点指点。"
郑天民想了想说:”上个月我去云南出差,参观了一家新办的合资企业。是个香港老板,对烟草行业感兴趣,想在北方找家烟厂合伙办厂。"
陈志伟听了,心里一喜,急着问:"他们生产啥?"
"烟箱。烟箱虽不是烟草专卖品,但烟厂日常生产离不开,香港老板就是看中了这点。"
"这香港老板就是精明!不是烟草专卖品,好合作;又能供应烟厂,市场不愁卖,眼光够毒。"陈志伟赞叹道。
"怎么样,老陈?有没有兴趣合作?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牵线。"
"郑司您看好的事,那肯定错不了!我干,必须干!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
就这样,在郑司长的热心牵线下,陈志伟和香港商人开始谈合作。双方经过好几轮深入沟通和协商,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起初,陈志伟心里画着美好蓝图:以卷烟包装材料厂和港商合资办纸箱厂,一套管理团队,两块牌子,互相帮衬,资源共享,一起发展,实现双赢。
但当他满怀期待地把精心策划的合资方案向烟厂领导汇报时,却听到了不同意见。
烟厂领导们从企业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考虑,觉得应该是烟厂直接和港商合资办厂,包装材料厂不宜参与,免得影响企业整体布局和协同发展。
陈志伟虽然心里失落,毕竟方案费了不少心血,但他识大体、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