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生的陪同下,视察了平安银行旺角支行。
这家支行的物业,便是长江地产的一座唐楼一二层,楼是商住两用的临街物业。
陈光良满意的说道:“存款的人似乎挺多的,这是一件好事呢!”
现在一些香港银行,对存款并不热衷,原因是资金找不到出路,这倒是给了平安银行发展的机会。
李鸿生自豪的说道:“别的银行对存款有些不上心,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资金的出路。但我们平安银行不同,新丰纺织、维他奶的工厂要复工,再加上时代影业、长江地产等企业都有需求,甚至老板你做主要给工业贷款予以方便,所以我们的资金出路很多。”
平安银行在香港工业界,从1937年就建立了比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其它华资银行都还跟不上,也没有足够的信心。
相反,平安银行在8月份第一时间就准备复业,当下也是第一时间和工厂主建立关系。
这一切,都是陈光良知道,香港的工业将迎来一波发展。
叶熙明也说道:“我们的资金出路多,反倒是担心存款不够,所以我们开业后,对存款异常给予优惠和方便。首先是我们开通100元就可开户,其次是利息比其它银行高一些,最后便是我们拥有充足的信誉,短时间内,我们已经拥有500万的存款。”
信誉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个事情:
第一,当年日军占领香港前,平安银行将储户的资金基本给还掉,且在利息上给予照顾,剩下的资金也转移至澳门,让储户基本没有损失;
第二,坐落在中环德辅道的平安银行大厦,是华资银行最庞大、最漂亮的银行大厦,这就是信誉的保证。
基于此,平安银行在短短的2个多月,便已经吸纳存款500万港币以上。
陈光良说道:“尽快让五家分行全部开业,抓紧时间吸纳存款,我们要大力发展储蓄、贷款业务,趁着汇丰、渣打元气大伤,其它华资银行没有反应过来。”
“好的”
此时的汇丰银行,信誉有些让人不放心,因为那批上亿的‘迫签港币’,让很多持币的人非常愤怒。
而像恒生银号之类的,压根不算银行,信誉更无从谈起。也就是东亚银行,发展也不错。
此时,香港的粤籍商人,依旧没有他们海派商人财大气粗,平安银行作为海派银行,自然要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接下来,江浙沪商人将资金转移香港,平安银行便可以趁机大赚,而且还能建立很好的信誉。
回到中环的德辅道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对叶熙明和李鸿生说道:“第一件事,平安银行要加速本土化,招募职员时,要考虑的粤语和国语并行的问题,所以粤籍员工的培养也要一视同仁,招募粤籍的高中毕业生,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
“明白,事实上从我们平安银行进入香港一来,粤籍职员占比就在30~40%,和沪籍比例差不多。”
“管理层的比例也要上前”
“好的”
虽然平安银行是海派银行,陈光良也想赚这一波江浙沪商人迁徙香港的业务,但最后终究是要扎根本地,服务粤籍占比更多的群体。
前世江浙沪商人为什么在香港逐步落后粤籍商人?
并不是海派商人的实力不足、智慧不及。
真正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商人,只是将香港视为‘临时居住地’,眼睛一边盯着内地,希望有天能回去,也一边盯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