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我们可以把这些画整理一下,办一个小小的巷口画展,让巷子里的人都来看看。”大家听了,都高兴地答应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巷口的梧桐树见证着大家的成长和变化,也见证着大家之间浓浓的情谊。林小满的画技越来越精湛,参加了很多美术比赛,获得了不少奖项;林哲在美术社团里表现出色,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的美术比赛,获得了二等奖;陈阳的画展也越办越成功,有了更多的粉丝和支持者;王奶奶和张爷爷的身体也一直很健康,每天都能在巷口看到他们的身影。
有一天傍晚,林小满画完画,和陈阳、林哲一起坐在梧桐树下聊天。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梧桐叶在风里轻轻摇晃。“你们说,十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林小满问道。林哲想了想,说:“十年后,我应该已经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学习美术专业,说不定还举办了自己的画展。”陈阳笑着说:“十年后,我希望能把巷口的故事画成一本画册,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的温暖和美好。”
林小满看着两人,认真地说:“十年后,我希望我们还能像现在一样,一起在巷口写生,一起分享生活里的趣事,一起记录下巷口的每一个美好瞬间。”陈阳和林哲都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晚风拂过,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他们的约定。林小满靠在梧桐树上,看着眼前的家人和朋友,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不管未来会发生什么,巷口的梧桐树永远会在这里,家人和朋友永远会在这里,等着她回来,等着她一起分享新的故事,等着她用画笔,继续记录下这平凡而又美好的生活。
晚风里的梧桐叶还在轻轻摇晃,林小满忽然想起抽屉里那本泛黄的速写本。那是陈阳老师刚来时送给她的,第一页画着巷口初春的梧桐树,枝桠间还留着几抹未融的残雪。她低头摩挲着口袋里的画笔,忽然站起身:“我们去买支新画笔吧,就当是给十年后的自己留个纪念。”
陈阳和林哲相视一笑,跟着她往巷尾的文具店走。路灯刚亮起来,暖黄的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金。文具店的老板娘正收拾着柜台,看见他们进来,笑着拿出最新款的水彩笔:“小满又来买画笔啦?这次要哪种颜色的?”
“要一套最亮的黄色,”林小满指着货架上那盒向日葵般的画笔,“就像夏天梧桐叶的颜色。”老板娘笑着包装好画笔,又多送了三张素描纸:“下次画了巷口的夏天,可要拿给我看看啊。”
三人提着画笔往回走时,巷口传来王奶奶的声音。张爷爷正扶着她站在梧桐树下,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你们回来啦?”王奶奶挥挥手,掀开篮子上的棉布,里面是刚蒸好的绿豆糕,“天热了,吃块绿豆糕解解暑。”
林小满接过一块绿豆糕,甜丝丝的凉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她忽然举起画笔,在素描纸上快速勾勒出眼前的场景:张爷爷扶着王奶奶,篮子放在脚边,梧桐树叶在他们头顶撑开一片绿荫。“等我画好了,第一个拿给奶奶看。”她认真地说。
日子在画笔和蝉鸣里悄悄溜走,巷口的梧桐树很快枝繁叶茂,浓密的叶子把整条巷子都遮得阴凉。林小满每天都会坐在梧桐树下写生,画清晨的露珠,画午后的光影,画傍晚归巢的鸟儿。陈阳则忙着筹备新的画展,时常把画架搬到巷口,对着梧桐树琢磨构图。
有天下午,巷口忽然来了一群背着相机的年轻人。他们是市里报社的记者,听说了陈阳的画展和巷口的故事,特意来采访。“您为什么总喜欢画这条巷子?”记者举着话筒问陈阳。
陈阳指了指身边的梧桐树:“因为这里有最真实的生活。你看,王奶奶每天都会在树下晒被子,张爷爷会在这里写春联,小满和林哲会在这里写生,这些都是最温暖的画面。”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王奶奶正把被子搭在梧桐树枝上,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在被子上织出斑驳的花纹。
采访刊登在报纸上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条小巷。周末的时候,常有游客来巷口拍照,有的还会拿着画板,跟着林小满一起写生。张爷爷索性在梧桐树下摆了个小桌子,免费给大家写福字;王奶奶则会煮上一壶茶水,分给路过的人。
秋天很快就到了,梧桐叶渐渐变成金黄色,风一吹,就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林小满和林哲捡了很多梧桐叶,用颜料在上面画小房子、小花朵,挂在梧桐树枝上。陈阳的画展也在这个秋天开幕了,展厅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那幅巷口雪景全家福。很多人站在画前,轻声赞叹:“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
画展结束后,陈阳带回了一本厚厚的留言簿。里面有小朋友画的简笔画,有老人写的毛笔字,还有年轻人留下的祝福。“等十年后,我们再把这些留言整理出来,办一个特别的展览。”陈阳把留言簿交给林小满,“就由你来保管。”
林小满把留言簿放进抽屉里,和那本速写本放在一起。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大家一起堆雪人的场景。林哲把雪人堆得很高,还在雪人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红色的围巾;王奶奶和张爷爷则在雪人旁边,堆了两个小小的雪兔子;母亲煮的红薯,还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