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满是自豪(1 / 2)

王武要把两个姐姐先送回矿上,再和香云一块,去刘桥香云爸妈家。

今天起的早,就怕赶路时太阳大。

到矿上时,早上8点多。

孩子们放暑假了,不过这会儿也不在家,满矿上跑着玩呢。

这年头的孩子好养活,都是散养。

两三岁会走路,就让大的带着小的到处跑着玩。

到吃饭的时候,站村口喊几嗓子,孩子们就自己跑回来吃饭了,吃完饭又跑没影了。

大人可省心了。

要不怎么总有老人说,多生几个孩子就是多添几双筷子的事呢。

那年代真是这样的。

搁后来可不行了。

尤其是城市化里,城里人互相都不认识,也就不能信任。

孩子一会儿也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

而且路上车多,到处都是危险。

这都是小事,主要是后来孩子注重教育,在教育上的开销,那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花个几百万是常事,就全靠夫妻俩那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撑着,还得供房子赡养老人。

那压力不是老一辈的人能想象的。

这年代虽然穷,但穷的稳定,相比于后世,还真没什么压力。

而且说句扎心窝子的话,这年头对孩子不重视,为什么有些家庭,动不动就生七个八个的。

这得结合着当时的生活环境来看。

以前把孩子养成年的概率,是很低的。

尤其是小时候,医疗本身就落后,又因为穷,生了病也没钱往大医院跑,孩子没了就没了。

除此之外,淹死的、摔死的、各种意外没的,比比皆是。

要是不多生,很可能几场意外,孩子就全没了。

前世王武同村的一个人,家里八个孩子,最后养成年的就只有三个。

其中在两年的时间,同一条河里,淹死了三个。

总结来说,那年头“抗风险能力”,实在过于弱,只能通过多生多养,来抗风险。

但到后世,有些固执的老人,依然秉承着完全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思想生活,根本就不理解年轻一代的压力,就会给子女带来很深的折磨。

多说一句,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是新世纪初期,这阶段孩子被“拐卖”的人数,是最多的。

就是因为父母不在旁边看着,让孩子自己跑着玩,给了那些人可乘之机。

重活这一世,王武对哥哥们留下的八个孩子,可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要死要活全凭孩子自己造化。

他不仅要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要努力去托举孩子们。

他自己淋过雨,不会再让孩子们去淋一遍。

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不过是无能的父母,给自己找的开脱借口。

人家几辈人的资源,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你让自己孩子光屁股去跟人家竞争,怎么去竞争?

要说社会是公平的,资源是平等的,说这话没毛病,过成什么样全凭自己造化,过不好也别有什么怨言。

可怎么可能呢。

挣钱的行业都有高门槛,没人脉没资源没学历,挤破头皮也进不去。

低门槛的行业,都他妈是别人捡剩下的,累死累活还挣不到钱,只能勉强糊口。

回到家。

三个姐姐在大姐胡秀娟家的堂屋,坐着做针线活打发时间呢,说说笑笑的聊着天。

看到王武他们回来,三个姐姐高兴坏了,赶忙放下手头的活,迎了出来。

“你们回来了。”

“香云也来了。”

“快,屋里坐着凉快去,我去给你们打水,洗把脸。”

“我给你们倒茶去。”

三个姐姐把车上的行李帮忙拿下来,招呼几人道。

“姐,你们歇着,别忙活了,我们自己来。”

徐小翠懂事地对几个姐姐道。

香云也拦着几个姐姐。

“你们坐着跟姐姐和小武哥聊天,我来弄。”

“唉哟,香云妹子,你是客啊,哪能让你忙,快屋里坐。”

二姐赵小兰拉着香云的手,客气地往屋里请。

香云笑道:“我也是咱家里人,不是客。”

赵小兰刚才客气过头了。

听了这句,赶忙道:“对对对,咱都是自家姐妹,你们大老远走回来,歇着吧,我们又没什么事,闲半天了。”

“几位姐姐,我和香云不能多坐,还得到刘桥走亲戚,中午在那边吃,下午再回来。”

王武洗了把脸,到堂屋喝杯茶,对几个姐姐道。

他们这边的规矩,走亲戚得是上午,报丧的才是下午。

后来这个讲究就淡了,上午得上班,就得晚上才能有时间聚聚。

“你们今天在家住就是了,明天再回去。”

最新小说: 雷神大洪 我们[暗恋] 惠妃不想养崽(清穿) 看见弹幕后,绿茶小姐又在装柔弱 上错婚车,错娶千亿女总裁 听说杀人如麻的权臣暗恋我 体育及其生存 渣男搞大替身肚子,我转身高嫁京圈太子 结婚三年仍完璧,改嫁糙汉就多胎 我可不是东京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