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好几起呢。
都是麻子在外面仗着人多,欺负人家,打完就跑。
人家找上门来,只能他的父母,在家里给他擦屁股,低三下四地给人家赔礼道歉。
但这些事,总归是小打小闹,他的父母还能应付。
可今天这帮人,准备着砍刀、麻袋、麻绳,趁着夜色突袭,俨然是要动真格的,冲着绑架他们来的。
他们倒不担心自己,横竖一条命,可家里还有两个女儿呢。
这两个女儿,要是落到这帮人的手上,哪里会有好?
一想到这儿,二老心里就一阵后怕。
他这不孝子,孽畜,真是不把家里人坑死,是不肯罢休啊!
好在,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现在被抓起来了,不会在外面,再给家里惹祸端了。
“谢谢你们,还得是人民警察啊。”
“要不是你们,我们家再有个三长两短,这以后的日子可还怎么过啊!”
说着,麻子的老娘,抹起眼泪来。
“别哭了,等天一亮,你们就收拾东西,投奔亲戚家去。”
“等镇上的收网行动结束,会来通知你们,到时候你们再回来。”
几名警察,对麻子的父母道。
要不了几日,镇上就要展开一次特别行动,对镇上这些黑恶势力,进行“清除”。
在此期间,为防止这些家属被报复,警察只能让他们先去亲戚家,暂时躲上一段时间。
等镇上行动结束,威胁解除,再让他们回来。
一提到第二天,就要被迫离开家,到亲戚家寄人篱下,麻子的老娘,哭得更伤心了。
“我怎么就生了个,这么不争气的儿子。”
麻子的父亲,倒是感慨了一句。
“都怪咱们,从小没管过他,这大了再想管,哪里还管得住啊。”
总算说到点子上去了。
麻子为何,宁愿在街头流浪,也不愿回家?
他自小一脸麻子,心里就自卑。
在村里常被其他同龄人嘲笑、排挤、欺负,没人愿意跟他玩。
在家里,他也得不到关心。
父母的管教,就是非打即骂。
他不但开始厌学,还开始厌家。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经常逃课,每次回来,都会遭来父亲的一顿毒打。
渐渐的,他连家都不回了。
现在儿子闯了祸,走上了歪路,麻子的母亲,也只是怪罪儿子不争气。
可从没想过,是什么,让儿子走上不归路的?
他在受人欺负时,得不到该有的安慰和庇护,对整个家庭,都没有认同和归属感。
甚至觉得,这个家有他和没他,都没那么重要。
渐渐的,他只能在社会上,寻找类似遭遇的人,来抱团取暖,互相慰藉,把他们当做同类。
好些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宁愿在外面挨饿,也要跟那些无所事事的野孩子混在一块,都不愿意回家。
说出来有些扎心。
他们那些人聚在一起,能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家里,他们得不到这些。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虽没有刻意,把自己归为哪一类人,但在日常的交际生活中,会有一个无形的手,逐渐把同类人聚在一块。
那些“臭味相投”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圈子”。
有一个调查,不分国界,无论是哪个国家,这些从小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多半是家庭的原因造成的。
要么家庭不和睦,充斥着争吵、家暴、埋怨。
要么自己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反倒经常遭来殴打、谩骂。
这些因素,不仅会扭曲孩子的心理,让他们遇到事情时,下意识地只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更是会让他们,对整个家庭充满厌恶,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这个家庭。
这些人,极少一部分,长大以后会吸取家庭的教训。
原生家庭不和谐,他们以后组建家庭时,会小心翼翼呵护家庭,尽量让自己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
大部分人,会一辈子活在这个阴霾下,尽管做过无数次的努力和尝试,都很难在从这个阴霾中,走出来。
这种事,在八十年代,尤为多。
好些父母脾气暴躁的,往往他自己也是个暴脾气,这可不是什么基因遗传,而是环境决定了成长。
他从小接触的,解决事情的方式,就是使用暴力。
到了九十年代,又一个事情尤为突出,那就是留守儿童。
打工潮兴起,好些人生下孩子,把孩子扔给家里的老人带,甚至有些,是把孩子寄宿在亲戚家。
他们出去打工。
这些孩子,完全没有陪伴,更没有父爱和母爱,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巨大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