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⑴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美国男篮的主教练,
为了让这支临时建立的球队成为一支像他的印第安纳大学那样有纪律性的队伍,奈特不惜裁掉查尔斯·“不懂纪律为何物”·巴克利,对球队的每一个球员大吼大叫,用“你就这点水平吗”激励乔丹,乔丹发誓那是他篮球生涯最后一次被人如此对待,这支天才云集的队伍在奥运会上屠杀了全世界的球队,毫无悬念地来到决赛。
决赛当天,情况似乎有一些不利,乔丹是球队的领袖,但他带错了球衣,还有一些球员连运动服都忘了带,这让奈特焦虑不安,他感觉这帮孩子根本没有把决赛当回事,他们只想尽快完赛,然后回家。
某种无法言状的噩梦开始接近。
1972年的那支球队同样不相信自己会输。
在失败发生之前,失败的迹象会接连出现。
奈特想在比赛开始前狠狠地发一顿火,让球员集中注意力,然后,等他来到更衣室,正要大发雷霆,却发现通常会写着对方首发球员的黑板贴了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教练,经历了这么多狗屎,我们今晚绝对不会输。”
他认出了迈克尔·乔丹的字迹,他将那张便条拿下来,放进口袋,没有再多说什么。
当天晚上,美国人的决赛对手可能连五分钟都没撑过去,最终比分是101比68。
当一切都结束时,奈特迎来了他的金色时刻,也是他人生中攀登过的最高的山脉。
从那一刻起,罗伯特·蒙哥马利·奈特赢得了非职业篮球的所有至高荣誉,他的印第安纳大学山地人队在1974年-1976年期间取得63胜1负的战绩,1976年的山地人依然是大学篮球历史上最后一支完成全胜夺冠的队伍。这也让奈特的印第安纳大学超越了UCLA,成为这一时期最伟大的大学篮球项目。五年后,印第安纳大学再次夺冠,进一步巩固了奈特作为现役最佳大学篮球教练的地位。
奥运冠军、泛美运动会冠军、两届NCAA全国冠军,43岁的奈特站在非职业篮球界的顶峰,他从来没有想过,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如此二十二年之后,他在这段时间里又赢得了一座NCAA总冠军,但其他事情都已经改变。
奈特将那张具有历史意义的便条放进盒子里,深吸一口气。
为什么我还在执教?
奈特不禁想起他的伟大导师里德·奥尔巴赫在49岁的时候就选择离开教练岗位,专注幕后工作。
因为奥尔巴赫知道他的成就已经不可复制。
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与决心,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
然而,就在去年,他知道可能没有必要再往前走了。
奈特带着雄心壮志来到德州理工学院,他希望在这里赢得一座冠军,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仍然有能力把一个大学项目从中游带到巅峰,然而,在这个迈克尔·乔丹绝不可能待在大学三年的时代,他的招募工作鲜有成效。
2005级的招募是成功的,奈特几乎得到了自己所有可以得到的球员,他相信他可以围绕这批人来保证即将四年级的老生们退役后,球队仍然具备竞争力。
然而,那一年的TTU就像灾难片现场。
奈特和新生合不来,新生也和老生们合不来,球队没有化学反应,教练组的功能失调了,他们迎来了一个失败的季节,这是TTU在进入奈特时代后第二次没有跻身疯狂三月。
更严重的打击在于赛季结束后,多数新生选择转校。
要知道,现在可不像十几年后,NCAA的球员既可以签代言,还可以随便转校不限次数,在这个年代,球员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别说收入了,如果不小心信了招募人员的邪,到了学校才发现这里和自己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的话,大部分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因为转校需要停赛一年。
这种规则下,教练员的权威犹如国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