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身上汲取智慧。
“陛下,我等冒昧打扰,还望恕罪。”蔡文昭率先跪拜,声音洪亮而坚定,“我等皆为汉室子民,深感陛下治下民生富足、百业兴旺,实乃千古明主。然天下未定,四方仍有纷争,我等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分忧。”
陈安微微一笑,伸手示意众人起身。“诸位不必多礼。朕观尔等风骨非凡,定是栋梁之材。既然有心报国,朕自当倾囊相授。”
###治国之道:以德服人
陈安将众人引入偏殿,命侍从奉上茶水。他端坐于上首,目光逐一扫过面前的年轻面孔,语重心长地说道:“治国之道,首重民心。若失民心,则纵有百万雄兵,亦难保社稷安稳。故而,朕常言‘以德服人’四字,此乃治国安邦之根本。”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道:“所谓‘德’,并非空谈仁义,而是要切实关心百姓疾苦。譬如开垦荒地一事,朕并未强令推行,而是通过减免赋税、奖励耕种等方式激励农夫参与。如此一来,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赢得了民心,岂不两全其美?”
蔡文昭听得连连点头,忍不住问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若遇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又该如何应对?”
陈安沉思片刻,答道:“此时更需官府挺身而出,组织赈灾救济。记得去年荆州大旱,朕即命地方官员开仓放粮,并调拨邻郡物资支援。同时,鼓励商人低价售粮,严禁囤积居奇。结果如何?荆州百姓虽遭灾祸,却无饿殍遍野之惨状。”
听到这里,另一位学子林远志忍不住插话道:“陛下仁政固然值得称颂,但若敌军趁机进犯,又该如何兼顾内外之事?”
陈安闻言一笑,眼中闪过一抹睿智之色。“问得好!这便牵涉到另一关键??平衡内政与军事。朕深知,一味用兵只会耗尽国力,故而每逢战事,必先考虑是否能以智取胜,而非单纯依赖武力。”
他站起身,走到殿前的地图旁,手指轻轻点向许昌方向。“例如对曹操一战,朕并未急于正面交锋,而是利用离间计削弱其内部力量,再配合黄忠、马超等人骚扰其后方补给线。待曹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时,方才发动总攻。此乃以智取胜之典范。”
###人才选拔:唯才是举
说到这里,陈安忽然转头看向众学子,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然而,无论多么精妙的战略,终究需要贤能之士去执行。因此,选贤任能也是治国的重要环节。”
他回想起自己早年提拔赵云、黄忠等人的经历,不禁感慨万分。“朕初见赵云时,他不过是一名普通将领,但因其忠勇兼备,遂委以重任。事实证明,赵云果然不负所托,屡建奇功。由此可见,用人不可拘泥于出身贵贱,唯才是举才是正道。”
蔡文昭听罢,不禁问道:“陛下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贤能?”
陈安微微一笑,答道:“观其言行举止,察其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看其在关键时刻能否担当大任。比如张良,朕初识他时,只觉此人谋略出众,但直到他提出离间计并成功实施,朕才真正意识到他的价值所在。”
###历史使命:继往开来
谈话渐入尾声,陈安心中的思绪愈发深沉。他环视四周,目光落在每一位学子脸上,缓缓说道:“朕虽年迈,但仍心系汉室未来。如今,汉朝虽已恢复部分元气,但天下尚未完全统一,边疆仍存隐患。朕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能够继承朕的遗志,为汉室基业添砖加瓦。”
他顿了顿,语气中透着几分期许。“或许有人会问:为何朕始终不愿称帝?答案很简单??朕只想做一名合格的汉室臣子,而非篡夺者。朕坚信,只要汉室子孙励精图治,终有一天能让华夏大地再现盛世荣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