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古玩这个行业来说,往往还真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最多就18个。”
李雪还是摇头。
“你的价位太高了,你看看给个实惠的价格?”
“26个。”
“不行,太高。”
陈晓克听着都有些不耐烦了。
可是他还就得听着,这一个的差距就是他一个多月的工资。
砍来砍去,最多定在了24万。
蔡老板定下价,就非常爽利地让财务转了。
又说了一些客套话。
陈晓克跟李雪离开店铺。
陈晓克又直接给李雪了一个5000的红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章出价和齐备(第22页)
看到微信红包,李雪道,“兄弟你这是干什么?”
“车马费。”
“你拉倒吧!
我自己开着车,哪有什么车马费。”
“总不能让你白忙活一场吧!”
虽然陈晓克对于这种砍价非常反感,但是知道要是没有李雪,他不得被这不是蔡老板看到什么样子。
朋友归朋友,替自己多挣了这么多钱,给一点儿劳务费,也是应该的。
这样下次还好继续让他帮忙,说不准,自己还能从那个时代点儿瓷器回来,再让李雪直接出手也好办事。
最后李雪也没有说收,但是陈晓克意思已经表达到了。
他要是一天不收,陈晓克明白再一次。
……
接下来怀揣着换来的二十八万元现代人民币,陈晓克感觉底气足了很多。
他立刻通过王工的同学联系上了珠三角那家兼具传统制造和3d打印能力的工厂,支付了定金,将五个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安排了下去。
现代科技的高效让他暂时无需为样品本身担忧。
他的全部精力,立刻转向了更为艰巨的任务:为1950年的那个机械厂,配备一套“符合时代身份”
的机械加工设备。
他牢记着那位“老人”
的提醒——不能明显越时代的科技。
因此,他将目标锁定在了国产60年代甚至更早生产的“老古董”
机床上。
这些设备虽然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是先进代表,但其技术根源大多可追溯至苏联40-50年代的技术,而苏联技术又大量借鉴了欧美30年代的设计。
这意味着,这套设备在1950年的南昌,既显得先进宝贵,又不会先进到令人无法理解、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不再通过网络漫无目的地搜索,而是直接骑摩托车前往周边城市的旧工业区、废弃的国营老厂仓库,甚至专门寻找从事废旧机床回收的商人。
他的要求非常具体:要老,要纯机械,要还能动,最好是上海机床厂、昆明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老牌国企在六七十年代生产的经典型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番奔波和讨价还价,他终于在几个巨大的、充满铁锈和机油味的仓库里,凑齐了他理想中的“创业四大件”
:
一台c620-1普通车床:这是中国50年代末仿制苏联1a62车床的经典之作,六十年代大量生产。
还被选为第三套人民币2元券正面图案,1962年正式行。
c620-1普通车床是纯齿轮传动,操作手柄繁多但逻辑清晰,铸铁床身厚重无比。
它是未来加工轴、套、螺纹的核心。
第二是一台x6291万能升降台铣床,同样是苏联型号的国产化经典,结构复杂,功能强大,能铣平面、斜面、沟槽、齿轮,是加工箱体类和异形零件的利器。
第三是一台b665牛头刨床,结构相对简单,但对于加工平板类零件的平面和直槽至关重要,在五十年代是绝对的主力设备。
第四是一台525立式钻床:结实耐用,用于钻孔、扩孔、攻丝,是任何机加工车间的基础。
除此之外,他还额外购买了一台双头砂轮机、几个坚固的钳工工作台和台虎钳、以及一整套纯机械的测量工具。
主要是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水平仪、划规、塞尺等等。
他甚至找到了一个旧的小型锻炉和铁砧,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设备大多油污遍布,有些甚至需要更换皮带和齿轮油,但它们的机械结构完好,精度经过简单调试后,对于1950年的标准来说,堪称“精密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