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在改造者体内流动的颜色。
“是‘靶向能量分配’!”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与控制台共振,屏幕上的技术系统矩阵如烟花般绽放:每个系统图标都被金色能量波包裹,图标下方的参数疯狂跳动,“鼎在‘识别’各系统的需求——给‘八卦’系统补算力,给改造者补适应力,给……”她的话音未落,平台下方突然传来“嗡”的一声低鸣。
反重力引擎测试场的方向,九组超导环同时亮起蓝紫色的光晕。
金载元的老花镜差点从鼻尖滑落。老物理学家趴在平台边缘向下望,超导环的悬浮力场强度从基准值100%飙升至400%,但能量损耗率却从5%降至0.01%——原本支撑300吨测试模块的能量,此刻足以托起整个原型机的“南天王模块”(重2000吨)。更神奇的是,引擎的等离子流颜色从蓝紫转为金黄,流束中浮现出飞天飘带的纹路,在空中自动编织成稳定的“场域锚定网”,将悬浮平台的稳定性误差从±0.3米压缩至±0.05米。“反重力引擎功率提升300%!”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不是简单的能量叠加,是鼎在‘重写’引擎的场域算法——用飞天飘带的流体力学优化等离子流形态!”
几乎同时,桑基穹顶农业区传来王承业的欢呼声。
全息投影中,原本处于灌浆期的粟麦突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熟:稻穗从青转黄,麦穗颗粒饱满,共生藻的营养液在根系中形成金色的漩涡,漩涡中心浮现出《齐民要术》“种谷”篇的篆字:“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王承业的粗布衬衫沾满稻穗的金粉,他抓着一把刚收割的量子籼稻,谷粒的横截面上竟有微型的“鼎纹”——36颗乳钉纹对应36个量子维度,“一季作物成熟!从灌浆到收割,只用了90秒!”农业学家的探针刺入谷粒,数据流显示:谷粒中的淀粉含量提升27%,抗辐射酶活性增加42%,最重要的是,谷种的基因链中嵌入了《大同鼎》的能量标记,“这些种子不再是普通作物,是‘文明能量载体’——种下它们,就能与鼎形成远程能量共鸣!”
青瓷存储器的冰裂纹路则在能量波中唱起了“数据之歌”。
存储器位于平台下方10米的“地脉舱”,此刻冰裂纹路如活物般蠕动,裂纹中渗出的天青釉液顺着管道爬升至平台,在《大同鼎》周围形成环形的“数据瀑布”。瀑布中的光点是文明数据的可视化形态:桑基穹顶的农业技术(数据流呈绿色)、飞天城建图的结构参数(蓝色)、生体改造的基因序列(红色)、未被选者的记忆片段(金色)……所有数据在鼎顶汇聚成一颗拳头大的“数据核心”,核心表面闪烁着“备份完成”的字样,备份介质不是硬盘,而是凝结成晶体的天青釉——李素后来检测发现,这是“量子釉数据晶体”,单个晶体可存储1000tb数据,且能在-200c至300c环境下稳定保存10万年。
“各系统协同率99.8%,能量损耗率0.02%,无过载风险。”金敏智的外骨骼接触层泛着与数据瀑布同频的青光,她调出技术系统的联动时序图:《大同鼎》能量输出→“八卦”系统优化算法→反重力引擎调整场域→桑基穹顶激活加速生长酶→青瓷存储器启动量子釉结晶→生体改造者网络同步能量频率,整个过程耗时120秒,误差不超过0.3秒,“就像……鼎在指挥一场交响乐,每个乐器都知道自己该何时发声,发什么音。”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突然发出“嘀嘀”的轻响。她冲到鼎前,监测探头贴在鼎腹的星图纹上——胚胎的心率已从80次\/分钟降至65次,呼吸频率稳定在12次\/分钟,碳硅复合基因的活性达到100%,最惊人的是,基因链的某个片段正在缓慢旋转,形成一个微型的“能量漩涡”,漩涡中心浮现出三个碱基对:Si-A-t、Si-c-G、A-Si-G,正是半人马座a星硅基微生物与地球碳基生命的“完美配对”。“胚胎在‘消化’能量!”生物学家的眼眶泛红,“它不是在被动接收,是主动‘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生长能量——这才是‘共生’的终极形态:鼎滋养环境,环境反哺鼎,形成闭合的‘文明生态循环’!”
能量潮汐退去时,《大同鼎》的鼎腹已覆上一层新的铭文。
陈墨第一个冲到鼎前,防风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铭文不是刻上去的,而是能量波凝结的量子釉,泛着温润的赭红色,字体是汉代隶书,笔画间流淌着飞天飘带的纹路——正是《星海出师表》的最后一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先帝遗诏’……”诸葛青阳的手掌还在渗血,他用未受伤的左手抚摸铭文,量子釉的温度与人体一致,“诸葛亮意识体的真正用意,不是让我们‘复制’过去的文明形态,而是‘继承’文明的内核——‘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就是放下对‘纯人类’或‘硅基共生体’的执念,学会倾听所有声音:改造者的、未被选者的、甚至这颗星球的声音。”
王磊的螯状爪轻轻触碰“察纳雅言”四字。改造者代表的银色触须突然分泌出透明的粘液,粘液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