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点,别碰坏了芽苞。”
沈亦舟提着铁锹走过来,裤脚沾了点泥土,却难掩眼里的兴奋。
“我按你画的图纸,在腊梅树旁边开辟了新花池,深度和宽度都够,能让根系好好生长。”
苏锦站起身,看着沈亦舟挖好的花池,边缘修得整整齐齐,还特意留了排水口,防止雨季积水烂根。
“你想得真周到!
教授说这种腊梅喜欢疏松的土壤,咱们再拌点腐叶土进去,肯定能长得好。”
两人分工合作,苏锦负责修剪腊梅苗的病弱枝,沈亦舟则往花池里填腐叶土和营养土,动作默契得像演练过无数次。
崔姝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一瓢温水“用这个浇定根水,别用冷水,刚移栽的苗经不起冻。”
苏锦接过水瓢,小心翼翼地往花池里浇水,水流顺着土壤缝隙慢慢渗透,滋润着每一寸根系。
她蹲在花池边,轻声说“等明年春天,这几株腊梅就能开花了,到时候咱们在花池边摆张石桌,喝茶、看书,肯定特别舒服。”
沈亦舟坐在她身边,拿出相机,拍下苏锦与腊梅苗的合影“我要把这些照片存起来,做成‘腊梅成长日记’,在公众号上,让大家一起见证它们开花。”
正说着,苏锦的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跳动着“邢梦洁”
的名字,背景是呆胶布的可爱照片。
她连忙接起,电话里传来邢梦洁兴奋的声音“锦儿!
萍乡救助站新收了三只奶猫,刚满月,特别可爱,呆胶布还帮着照看呢,我给你视频,你快看看!”
视频接通后,屏幕里立刻出现三只毛茸茸的小奶猫,蜷缩在铺着旧毛衣的纸箱里,闭着眼睛出“咪咪”
的轻叫。
呆胶布趴在纸箱旁边,尾巴懒洋洋地摇着,时不时用鼻子蹭蹭小奶猫,像个负责任的“猫妈妈”
。
“太可爱了!”
苏锦忍不住惊叹,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小奶猫,“它们有没有名字?我跟亦舟下次去萍乡,给它们带猫粮和小衣服。”
“还没起呢,等你来取!”
邢梦洁笑着说,“对了,秦玉明说想把‘公益阅读’活动扩到萍乡,让更多人知道救助站,你觉得怎么样?”
苏木正好从屋里出来,听到这话,立刻凑过来说“这个主意好!
我跟秦玉明商量过,萍乡救助站可以跟当地的书店合作,读者每看一本书,书店就捐一块钱给救助站,既能推广阅读,又能帮到流浪猫,一举两得。”
徐佳莹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旧毛衣,是苏锦小时候穿的,粉色的毛线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柔软“我把这件毛衣拆了,给小奶猫织窝,又软又暖和,它们肯定喜欢。”
苏锦眼睛一亮“妈,我跟您一起织!
我学过简单的针法,虽然织得不好,但能帮您打打下手。”
挂了电话,苏锦和徐佳莹坐在廊下拆毛衣,沈亦舟则帮苏木整理“公益阅读”
活动的方案,崔姝在厨房准备午饭,院子里满是温馨的忙碌声。
中午刚过,李默背着画板来了,手里捧着厚厚的《乌镇年俗记》番外稿,封面贴着一张新画的插图。
苏锦和沈亦舟见家长时,沈母给苏锦戴翡翠镯子的场景,画得栩栩如生。
“苏叔、徐阿姨,我把‘见家长’的章节加上了,你们帮我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李默把稿件递过来,眼里满是期待。
“我还写了你们在西栅看烟花、送别的场景,想让番外更完整。”
苏木接过稿件,坐在藤椅上仔细翻看。
李默的文字依旧细腻,把沈母递茶时的温柔、沈父拍沈亦舟肩膀的郑重,都写得活灵活现,连徐佳莹为苏锦绾时的动作细节都没落下。
“这里可以改改,”
苏木指着“茶席摆放”
的段落,“乌镇的茶席讲究‘左杯右壶’,茶杯要放在客人左手边,茶壶放在右手边,方便取用,你写的‘壶杯并排’不符合咱们的习俗,改过来更真实。”
徐佳莹也凑过来看,补充道“还有嫁女聘礼的古礼,咱们乌镇以前讲究‘三茶六礼’,‘三茶’是下茶、定茶、合茶,‘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你可以加进去,让读者更了解乌镇的婚嫁文化。”
李默连忙拿出笔,在稿件上认真修改,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生怕漏了一个细节“谢谢苏叔、徐阿姨!
有你们帮忙,这番外肯定能更地道,以后我还要多跟你们请教,把乌镇的习俗都写进书里。”
午后的阳光格外好,周慧提着一个印着腊梅纹样的布包来了,里面装着汉服新品图册,还有几件样衣。
“我带来了‘江南腊梅’系列的设计图,想跟李默老师的新书做联名款,你们看看喜不喜欢。”
周慧翻开图册,里面的汉服款式多样。
有淡紫色的齐胸襦裙,领口绣着金线腊梅,有青色的圆领袍,腰带上缀着腊梅形状的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