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章 收获(1 / 2)

周末的时候,苏木和徐佳莹也来救助站帮忙,苏木帮着加固了铁笼,还在院子里搭了个遮雨棚,防止下雨天雨水漏进救助站。

徐佳莹则给小猫们做了窝,用旧毛衣改造成小被子,又软又暖和。

“以后要是有小猫生病了,就直接跟我们说,”

徐佳莹摸着一只小花猫的头,“我认识宠物医院的医生,能帮你们讲讲价,少花点钱。”

傍晚的时候,之前认养小猫的爱心人士也来了,一位年轻女孩抱着她认养的三花,眼里满是喜爱

“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它,比照片上还可爱!

以后每个月我都会来看它,给它带好吃的。”

另一位男士则给救助站捐了一台新的恒温箱“我看之前的空调有点旧,怕冬天不够暖和,这个恒温箱可以给刚出生的小猫用,温度能调节,很方便。”

邢梦洁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充满了感激。

她想起自己刚开救助站的时候,只有几只流浪猫,条件简陋,没人帮忙,她好几次都想放弃,可每次看到小猫们可怜的眼神,又不忍心。

现在,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忙,有苏木和朋友们的支持,她终于不再是一个人战斗了。

离开救助站的时候,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邢梦洁看着苏木和徐佳莹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个冬天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可能救助站以后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会有新的流浪猫进来,比如现有的物资可能不够用,但她不再害怕了。

因为她知道,身边有一群温暖的人,会跟她一起,守护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回到家,邢梦洁打开电脑,在救助站的微博上更新了一条动态,配上小猫们玩耍的照片,还有好心人捐赠物资的图片,写道“感谢所有帮助过救助站的好心人,是你们让这些小生命感受到了温暖,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给小猫们一个安稳的家。”

没过多久,就有很多网友留言点赞,还有人问能不能加入志愿者团队,邢梦洁一一回复,心里充满了希望。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夜景,乌镇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映在街道上,格外温馨。

邢梦洁想起苏木说过的话“做善事,总会有人看得见,总会有人愿意帮你。”

她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好结果。

她也会一直守护着这些小猫,守护着这份温暖,让更多流浪的小生命,在乌镇这个温柔的小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第六百九十三章≈nbp;信任危机

十一月中旬的乌镇总裹着一层薄凉的雾,清晨的雾霭漫过石桥,把巷口老茶馆的木质招牌晕成模糊的浅棕色。

“青禾”

林晓禾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手指反复刷新着木槿的页面。

《巷口茶馆》最新章节下的评论区像滚雪球似的,负面留言越来越多,看得她指尖僵。

她花了整整十天打磨的“老茶客赊账”

情节,不仅没换来期待中的好评,反而成了读者质疑的焦点。

“作者怕不是没出过校门吧?乌镇老茶馆哪有赊账的规矩?都是现付现喝!”

“之前写用玻璃杯泡碧螺春我就忍了,现在还编赊账,为了煽情硬造情节,弃坑了!”

“连老茶馆的基本规矩都不懂,还写什么江南故事?建议去乌镇实地看看再来写!”

屏幕上的文字像细小的针,扎得林晓禾眼眶酸。

她想起上个月去乌镇采风时,特意在“老杨茶馆”

蹲了三天,听老板杨大爷说上世纪十年代,常有腿脚不便的老茶客让孩子来捎话赊茶钱,月底再让家人一并结清,有的老人记性差忘了还,杨大爷也从不多提。

她本以为这段带着烟火气的真实回忆,能让故事更有温度,却没想到成了“不真实”

的证据。

更让她委屈的是“玻璃杯”

的争议。

她确实见过茶馆给年轻游客用玻璃杯,想着年轻读者对盖碗不熟悉,特意把描写改成了玻璃杯,还在章节末尾加了句“老茶客们总用盖碗,说这样茶香更醇”

可读者只盯着“玻璃杯”

,忽略了后面的补充,连带着之前的章节都被翻出来质疑“细节不用心”

林晓禾趴在书桌上,看着桌角那本记满采风笔记的本子,里面夹着杨大爷茶馆的照片、老茶客的访谈录音,还有她画的茶馆布局草图,突然没了底气。

她打开和秦玉明的聊天框,删了又改,最后只了一句“秦编辑,读者说我的描写不真实,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写江南题材?想停更一段时间。”

秦玉明收到消息时,正在苏木家核对《梅下花事》番外的校样。

他把手机递给苏木,皱着眉说“‘青禾’这孩子太敏感,一点争议就慌了。

她的文字细腻,就是没经历过读者质疑,容易钻牛角尖。”

苏木放下手里的校样,接过手机看了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

最新小说: 直播反串:我一笑倾城,掰弯全网 穿成九零孤女,大唐公主富可敌国 重生后女帝拿了美强惨剧本 穿书八零:我在海岛搞科研 从宠物店开始 箱子里的战锤40K 绝对权力 惊天大瓜,我在幕后爆料成神 平妻?狗都不当,满塘大佬不香嘛 人到中年,我的收入能随机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