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一刻,便是人类文明濒临毁灭的时刻。
“假设你是民主议会的议员,在听见了邪神与‘毁灭日’的存在后,真的会继续推动交流继续下去么?”
在过去的三年里,卡尔无数次重读过这本书,他自然也思考过伊森提出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多数派质疑真理之城合理性的原因。
“人道主义精神——在第46页,他做出了批注。”
“可民主议会也多次提到过真理之城建立于第三次战争之后,那场战争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他们已经没有余力来应对更严重的灾难。”
伊森觉得这就是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的好处,这让他对政客们说的漂亮话产生了抗体,他绝不会相信民主议会真的只是高举人道主义大旗,与来自“异世界”的外乡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旧神。
伊森保守地估计,如果抛开书中最后冷不丁冒出来的星舰,以撰写者对于真理之城的描写,根本无须毁灭日的降临,单单一个老巴就足以把整个城市搅合得天翻地覆——那里人们既没有对抗旧神的武器,也没有与旧神信徒打交道的经验。
而书中对于真理之城安居乐业的描写更是与他所了解的现代社会相距甚远。
撰写者的视角就像是站在一栋摩天大楼上俯视整个城市,映入眼帘的便只有如同蚂蚁般在这片钢铁森林中奔波着的人们,因此他才能在书中认定那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但在伊森记忆里的现代社会各种矛盾层出不穷。
压迫从未消失过,只不过是从过去的王室与贵族,变成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压迫。
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日益攀升的犯罪率……
邪神一定也能在那里如鱼得水。
撰写者所看到的一切在伊森看来就像是民主议会故意让他看见的,将所有的矛盾与罪恶压下去粉饰太平。
“这本书里民主议会从未提到过他们应对毁灭日的任何设想,不是么?”
这一次面对伊森的提问,卡尔没有回应,因为他知道伊森说的是事实。
而仅凭书中所说的“大家团结在一起思考对策”没法解决任何问题,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人都明白邪神的可怕,即使祂们封印在了世界以外,但祂们的影响却依旧渗透到了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卡尔低头把伊森提出的疑点重新罗列在空白的羊皮书上。
伊森安静等待着他完成记录工作,他也在整理思绪,因为对于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的居民来说,这赫然是一本谎言之书,政客们冠冕堂皇的话术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被话术粉饰的意图终究会被他们的实际行动暴露出来。
“他们真正想要得到的,是有关帝国的消息,而在故事的最后,他们认为他们得到了。”
因此在撰写者的最后一次访问中,民主议会不再伪装,他派出了一艘本不该存在于那个科技体系之下的星舰,而那上面载着的则未必是友好的外交使者,他们全副武装,很可能还配备了能瞬间夷平整个城市的火力。
至于星舰在航行的过程中究竟遭遇了什么,那就只有上面的船员知道了。
“第三次战争,真理之城以外毁灭的世界,都是民主议会的一面之词,实际上你们的先哲从未走出过城市,他甚至没有站在城市边缘的城墙上俯瞰一眼城市以外的区域。”
伊森提出的每一个疑点,都如重锤敲击在卡尔的内心。
他不是没有怀疑过,但学社的多数派也从未给出能够说服他的解释。
而现在,他理解了伊森提到的“先入为主”的意思——真理学社内部虽有分歧,但他们的出发点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