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建军听完的表情跟吴铭一模一样。
“灶王爷?你?”
“我怎么了?你儿子的厨艺,搁一千年前属于降维打击,小谢视我为灶王爷,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年轻人的想象力就是丰富……你是灶王爷的话,我又是哪路神仙?”
“你是灶王爷之父,没啥道行,只因儿子得道,全家升天。”
吴建军当即一巴掌扇他后脑勺上:“咋的,老子跟鸡犬坐一桌?”
“又不是我说的……”
吴铭揉揉后脑勺,说回正题:“说正经的,李二郎的培训就交给你了。二郎我已经打过招呼,他不会乱说话,即便无意提起,也有两界门兜底。你要想好怎么应付客人……”
其他客人未必会往心里去,饭馆里有服务员,这不是很正常嘛?
但川味饭馆的熟客难保不会好奇,特别是徐川等老学究,两界门虽然能解决语言问题,却改变不了李二郎的外形和举止,别的不说,光是他的发型就已足够吸睛。
“我晓得。”
吴建军早上看见儿子的消息时就已想到这一层。
他当然巴不得李二郎早日接替自己的岗位,他也好早日从上菜收碗的苦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二郎干活勤快,手脚麻利,当个服务员绰绰有余,客人即便问起,也绝不会往“原装进口”的方向想。
买完菜归来,吴建军立刻拿出菜单,将川味饭馆的固定菜品挨个告诉李二郎。
李二郎不识字,但他入职已有两个多月,每日都会听见这些菜名,耳濡目染之下,早已记得七七八八。
记菜名不难,难的是将菜名和菜品对应上,并对其味型有所了解。
口头教学终觉浅,实践几天自然就清楚了。
师徒俩着手准备中午的菜料。
川味饭馆目前有三道菜出自谢清欢之手:凉拌黄瓜、肉鲊和卤菜。
这三道菜似乎不算在内,吴铭查看过任务进度,显示为0。
也就是说,得再教会她十道菜,且必须是川味饭馆的固定菜品。
好在两界门没有限制菜品的类型,吴铭仍然打算从凉菜教起。
“为师今日再教你一道菜——”
谢清欢嗖一下凑至近前,立时打起十二分精神。
开小灶时刻!
吴铭取出一块二刀肉:“这道菜叫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在四川可谓家喻户晓,早年间,同宫保鸡丁、樟茶鸭、麻婆豆腐并称为四川的四大名菜。
最初的蒜泥白肉是不加红油的,调料只用酱油、味之素(即味精)、盐、芝麻油和蒜泥,以咸鲜味为主,突出蒜泥的辛香。这个做法倒是很适合宋人。
民国时期,位于成都闹市区的餐馆竹林小餐首次使用复制酱油和红油来拌蒜泥白肉,风靡一时,至今仍为老成都人津津乐道。
现在已经没有竹林小餐这家餐馆了,但这个做法传承了下来,后来者不管叫什么白肉,都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微调。
吴铭要做的也是这个版本。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