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城。”
“那会儿太嫩,光看见官威,没看见背后的沟壑纵横。有时候,一个人想凭一腔热血抵挡点什么,太难了,还有我这臭脾气,”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天生就不是吃那碗饭的料。”
“还倒不如,把心思都收回来,琢磨点实在的,想想怎么靠本事弄口饭吃,怎么把这摊子生意做好、做大。挣钱,不寒碜,挣到钱了,说不定还能做点别的。”
“嗯,那你这本事选得对路,”李乐点头,“跟老本行,还不算脱钩。”
“本行,脱钩?怎么说?”东哥来了兴趣,虽然离开了象牙塔,但他骨子里对社会运行逻辑的敏感从未消失,“对了,你博士方向是啥?”
“城市社会和城乡经济,又兼顾了点儿网络的东西。”
“具体呢?“
“城市社会没什么,都是些老生常谈的空间结构,经济这块,最近主要是嵌入性那套东西的延伸。”
“嵌入性.....”刘樯东琢磨着这个略显生涩的术语,“马克·格兰诺维特?经济行为镶嵌在社会结构中那个?我记得有本《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
“对!没想到表师兄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了,记得这么准。”
“闲下来翻过。”刘樯东摆摆手,“那说说,跟我这地儿有啥勾连?”
“你这,骨子里是什么?”李乐笑了笑,反问,却又不等东回答,便自问自答道,“在我看,就是靠技术手段,搭了个跨越空间、缩短链条的信任桥,一个线上的信用中介系统。”
“传统的线下市场,信任靠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情、熟脸,或者老字号的口碑。你这呢?先交钱,后拿货,隔山买老牛。”
李乐顿了顿,指向光盘上那行字,“核心是什么?就是你当年给我写的这个包退包换,这四个字是根基。你现在把这承诺写在网页上,靠客服电话、靠自提点的存在感来撑住,是开始。”
“但以后真要把生意做到全国各地,钱从这儿汇,货从这儿发,买家卖家天各一方,凭啥信你?就凭你这套能把这承诺贯彻到底的后端系统。线上交易,说白了,就是一层又一层的信任叠加和背书机制。”
几句话,清晰有力地直指电商的核心。刘樯东听得认真,眼中精光闪闪,李乐的话像是给他正在朦胧构想的蓝图吹开了一层理论基础的薄雾。
“所以,你这整个平台,就是一个巨大的、正在从无到有被嵌入进社会结构里的新信用中介。”李乐瞧见东哥的眼神,继续道。
“你这网站,简陋归简陋,但每一张订单背后,都是一个陌生人基于有限信息做出的信任交付。”
“这种基于虚拟空间的信任建立和维系,可比线下柜台写保证书复杂多了,也脆弱多了。一旦崩了,修复成本极高。”
刘樯东垫底那头,“是,信任,是根基。线下靠脸熟,靠拍胸脯,甚至靠吵一架也能解决。线上?看不见摸不着,一次配送延迟,一个货不对板,一个客服态度不好,可能这个客户就永远流失了,他还会告诉十个、百个人。”
“就像,费先生说的差序格局,在线上被拉平了,也打散了,维系起来更难。”
李乐手一摊,“所以喽,传统乡土社会那套熟人信用在匿名性极强的网络空间基本失效。现在更像是,结构洞理论.....本质上就是控制最关键的信任触点,把不可控的变成自己可控的信任延伸。”
两个社会学出身的人,在这间堆满纸箱、充斥着胶带声和电话铃声的简陋办公室里,用着专业词汇,讨论着最接地气的生意经,画面,似乎有点儿诡异,可又那么的理所当然。
“照你这么说,我这摊子生意本身倒真成了个不错的研究样本了?那你今天来,是有什么课题?需要啥数据资料?只要不涉及客户隐私和核心商业机密,随便看,我让老孙配合你。”
东哥显然把李乐来这儿,理解为学术调研了。
一个社会学博士跑来电商公司来做田野调查,虽罕见,但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李乐却笑着摇摇头,侧过身,手指越过磨砂玻璃隔断,指着办公区那头正和吕可比比划划的陆小宁身上,“表师兄,看那,眼熟不?”
东哥顺着方向仔细打量陆小宁,他皱着眉,在记忆里快速搜索,好一会儿,困惑地摇摇头,“生脸,第一次见吧?你这朋友挺懂技术?”
“表师兄,贵人多忘事啊。当年百信数码燕京点开张的时候,你瞎咧咧算了一卦,你还记着我当时说了啥不?”
刘樯东眉头一跳,再次看向陆小宁。
“少输当赢?”
四个字脱口而出。他当然记得那场玩笑似的“算命看相”,也想起了李乐当时那神棍样和事后验证了几次的“邪门”提醒。
记忆快速翻动,百信开业,李乐,少输当赢......几个碎片渐渐拼接起来,刘强东压低了声音,带着确认,“他是......”
“嗯,百信数码的少东家,陆小宁。”
刘强东深吸一口气,身体靠回椅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哒、哒”的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