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Hz,红色振动区域彻底消失。
“测试成功!所有模态频率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安全系数1.2,远超标准值1.05!”测控工程师的欢呼声在厂房内回荡。吴浩长舒一口气,看向身边的周向明:“接下来进行全箭电气系统联调,重点测试逃逸系统与箭体的协同响应速度,必须保证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1.5秒内脱离危险。”
电气系统联调的核心是验证逃逸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与箭体控制系统的联动。当模拟发射台爆炸信号发出时,逃逸塔需在瞬间点火,带着载人飞船脱离箭体。吴浩坐在测控方舱的主位,手指悬在应急触发按钮上:“启动模拟故障,3,2,1!”
屏幕上,逃逸塔的点火信号延迟了0.2秒——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吴浩并不满意。“查一下信号传输路径,是不是光纤接口的衰减导致延迟?”他调出信号波形图,发现光纤接口的插入损耗比设计值高0.1dB。“更换低损耗光纤,接口处加装镀金连接器,把延迟控制在0.1秒以内。”
三天后,电气系统联调圆满完成,逃逸系统的响应时间最终定格在0.08秒。与此同时,航天员的7天模拟驻留训练也顺利结束,骨密度监测数据显示,三名航天员的骨流失率仅为1.5%,远低于预期的3%,人工重力模块与营养补给方案的优化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