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团队立刻展开实验。他们将钆元素以0.5%的比例掺入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中,然后通过特殊的涂层工艺,在材料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度为10微米的镍基合金缓冲层。经过模拟测试,改性后的超导磁体在宇宙射线照射下,超导特性衰减率从原来的30%降到了5%以下,在-200℃的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没有出现裂纹。
解决了超导磁体的稳定性问题,下一个难题是等离子体加速技术。团队计划采用超导线圈构建环形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磁场中加速到每秒30公里以上的速度。但在实验中发现,等离子体在高速运动过程中会与磁场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不仅会消耗能量,还会干扰磁体的正常工作。
“我们可以在磁场约束区域加装超导屏蔽罩,”李博士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利用超导材料的迈斯纳效应,将电磁辐射屏蔽在特定区域内,同时优化磁场的分布形态,减少等离子体与磁场的相互作用。”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调试,团队终于成功实现了等离子体的稳定加速。在测试中,超导推进系统产生的推力达到了50千牛,是传统化学推进器的3倍以上,而且可以持续工作1000小时不中断,完全满足星际航行的需求。航天科技集团的负责人兴奋地表示:“有了这套超导推进系统,我国的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有望提前5年实现,未来人类探索更远的深空也将不再是梦想。”
与此同时,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量子通信具有绝对安全的特性,但传统的量子通信设备依赖光纤传输,传输距离有限,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吴浩团队计划利用室温常压超导材料制造量子中继器,通过超导量子比特实现量子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和放大,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目前的量子中继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太短,”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陈教授解释道,“普通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只有几十微秒,根本无法完成长距离的信号传输。而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虽然比传统量子比特长,但在室温环境下,仍然只有几毫秒,远远不够。”
吴浩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通过优化超导量子比特的结构,在量子比特周围设置超导谐振腔,可以延长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他们采用了“超导量子比特-谐振腔”复合结构,将量子比特封装在由室温常压超导材料制成的谐振腔内,通过谐振腔与量子比特的耦合作用,减少外界环境对量子比特的干扰。
经过实验验证,这种复合结构的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到了100毫秒以上,是原来的100倍。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功研发出了超导量子中继器,实现了量子信号在1000公里距离内的稳定传输,传输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浩宇科技联合全球20多个国家的电信企业,启动了“全球超导量子通信网络”建设项目。项目计划在五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建设1000个超导量子中继站,实现各大洲之间的量子通信全覆盖。项目启动仪式上,联合国秘书长亲自出席并致辞:“全球超导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将为人类的信息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还遇到了跨地域协作的难题。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网络协议存在差异,给设备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吴浩牵头组织了多次国际技术研讨会,与各国的技术专家共同制定了全球统一的超导量子通信技术标准和网络协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苏晓始终是吴浩最坚实的后盾。在吴浩忙于研发和项目建设的日子里,她不仅悉心照顾吴浩的生活,还利用自己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浩宇科技推广超导技术的应用。她牵头组织了多场“超导技术走进校园”活动,邀请研发团队的科学家走进中小学和大学,向学生们普及超导知识,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
“看到孩子们对超导技术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苏晓在一次活动后对吴浩说,“他们是未来的希望,说不定未来的超导技术突破,就会出自这些孩子之手。”
吴浩紧紧抱住苏晓:“谢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付出。没有你,我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2035年,全球超导量子通信网络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我国搭载超导推进系统的载人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经过6个月的飞行,顺利抵达火星,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圆满成功。当航天员在火星表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