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闭环。每平方米的产量是传统种植的8倍,还不用打农药。”
一位来自农业农村部的专家推开车门,快步走到大棚边,看着传感器实时监测的PH值和溶解氧数据:“水温控制在22℃,溶解氧6.8毫克
升,这参数比我们示范基地的还精准。你们用的什么算法?”
“是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系统。”吴浩调出后台数据,“它会记住每种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规律,比如夏季番茄最适合的EC值是2.8,到了秋季会自动调到3.2。去年冬天寒潮,系统提前48小时就增加了保温层功率,没让任何一株菜受冻。”
张副总拿起一颗刚采摘的圣女果,咬开时汁水溅在指尖:“甜度比超市买的高多了。”
“因为我们用了光谱调控技术,”吴浩指着大棚顶部的LED灯,“这些灯能模拟不同时段的太阳光,比如上午用660纳米的红光促进光合作用,下午用450纳米的蓝光增加糖分积累。这颗番茄的糖度能达到12.5,普通种植也就8左右。”
离开智能农场,摆渡车驶入一片被铁丝网围住的区域。里面矗立着数十座银色的球形建筑,像是落在戈壁上的巨型水珠。每座球体表面都布满了传感器,天线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