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埋下了一颗疑虑的种子。
殿内的争论声越来越大,一方主张让淮北王入京,调度兵力,而另一方则坚持稳定朝局,不可让淮北王借此机会插手。
许居正与霍纲对视一眼,均是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然而,很快,他们眼中的忧虑就彻底一扫而光。
他们都是大尧之臣。
萧宁的皇位固然重要。
但大尧的一州之地,更重要!
二人对视一眼。
从对方的目光中,他们似乎已经读懂了对方的意思。
接下来,就任由局面发展,由着淮北王的意思来吧。
如果,他真的可以拯救大尧于水火之中的话!
另外一边。
此时。
洛陵城的气氛悄然变化,街头巷尾的百姓们已经不再安于现状。
几乎在一夜之间,民间的议论变得愈发热烈,街角茶楼、集市广场甚至小小的胡同中,都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情绪。
市集的热闹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交易和买卖,反而成了言辞激烈的讨论场,百姓们的态度越来越明确。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股力量正在悄然操控着他们的情绪。
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朝堂之上的无能,而是从洛陵城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悄然蔓延,透过层层关系,一步步把这些焦躁不安的百姓们推向了风口浪尖。
“听说了吗?淮北王说,如果他能主政大尧,必定能救国安民。”
一个穿着破旧衣衫的妇人靠在集市的一角,低声对着身旁的街坊道。
“淮北王的确有能力,早些年北疆的战事他可是立下赫赫战功。”
另一个男子应声道,神色中充满了认同。
“说不定他真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那朝廷上那个纨绔新皇,还有他的那帮大臣,哪一个是为我们百姓着想的?”
这些话像是点燃了火种,不断扩散开来。街坊邻里、摊贩商贾,原本的闲聊话题开始不自觉地偏向了对朝廷的批评,转而赞扬淮北王的能力。
“你们说,朝堂上那些大臣,连一个应对秦玉京的方法都没有。淮北王才是唯一能够抵挡住他的。”
一个商贩大声地说着,旁边的人听了纷纷附和,情绪也开始愈发激昂,“淮北王一出手,我们才有希望!”
这种情绪迅速蔓延开来,开始有更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讨论之中。
那些本来在街头只是默默做生意的商贩,也开始主动参与到这场言辞激烈的讨论中,某些曾经从未表达过政治意见的百姓,渐渐地站了出来,发声要求改变现状。
“朝廷眼看着秦玉京比剑之约在即,谁来拦得住?”
一名年长的老者捋着胡须,嘴角泛起一丝愤怒。
“淮北王可不同,他的名望遍及江北,况且,听说他还网罗到了天机山高手?他才是真正关心百姓安危的王爷!”
然而,这一切并非自然发生。
暗中,一些有心之人正在推动这股舆论的扩展。
他们并非简单的百姓,而是精心策划的参与者,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目标。
这些有心之人巧妙地抓住了百姓对现状的不满,并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放大,使得这股民间的情绪变得愈发激烈。
一名中年男子,在城外的酒馆中见缝插针地对着一些刚好碰面的街坊说道:
“各位听闻没有?淮北王可是有心救国,连天机山的高手都请来了。如果能让他上位,必定能抗衡秦玉京!”
这番话犹如火上浇油,让原本尚在犹豫的百姓更加坚定了支持淮北王的决心。许多原本只是在一旁静听的百姓开始纷纷响应:
“支持淮北王!支持他!”
一时间,洛陵城的许多街道和广场都开始聚集人群,百姓们高声喊着口号:
“淮北王,稳国安民!”
“支持淮北王,救大尧!”他们的举动,犹如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完全顺应了某些人的布局和期待。
有心之人故意制造的混乱和煽动开始显现出强大的效果,原本只是在小范围内的讨论逐渐变成了公开的示威,百姓们群情激昂,开始愈加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于淮北王的支持。
与此同时,商铺中悄悄传出“万民书”的消息,市集上的几名书法家开始忙碌起来,急速书写着这份“支持淮北王”的文书。
这些书信里,字字句句都写满了